東北電力大學 王碩鵬 劉爽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許多大學開始擴招,致使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更是不斷增加。據統計從2007年到2012年,全國畢業大學生的畢業人數從四百多萬增加到七百余萬。面對如此激增的畢業生數量,就業問題成了我國新經濟形勢下的重要議題之一。
那么,新經濟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影響因素有哪些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即使是國企事業單冗余人員眾多,人浮于事導致閑崗空崗,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在目前看來,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企分開,各個單位都有減員增效的一些措施,機關事業單位編制緊俏,所以門檻提高。而作為大學生本身,一方面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沒吃過苦,上了大學更是養尊處優,沒有社會經驗,吃苦創業對于其中的多數來說,更是不可想象,再加上傳統觀念中“官本位”思想的作祟,認為進入政府好,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掙得多,不吃苦也不累,所以近年來考公務員成為了即將畢業大學生的首選出路,他們懷抱著搏一搏的思想,放棄了專業理想,放棄了就業好時期,投入了千人爭一位的行列。事實上,國家企事業單位工作崗位的縮水,大學生即使是扎堆向前沖,多數來說,也是徒勞的。再者,從人才需求方面來看,傳統分析展示,經濟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決定因素,經濟的增長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近些年看來,我國的經濟雖然逐年增長,可對于就業的拉動力卻是不斷下降,表現為對于社會勞動力的需求不斷減少。更是不用提就業崗位數量的增加了。由此可見我國長期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卻忽視了就業率的提高,更沒有創造出大量的適合大學生選擇的崗位。從人才的供給方面來看,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而目前勞動力的數量還是處于成長的高峰期,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失業人員不斷增加。從全國的整體趨勢看來,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局面要長期存在了,因此大學生面臨的是嚴峻的勞動力市場。
從歷史看來,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主要經歷了三次較大的演變,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末前按計劃經濟制定的“對口就業、統包分配”政策,第二次演變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裝行,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政策轉變為“雙軌制”,大學生可以按自己意愿雙向選擇就業,第三次是20世紀末至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確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就業政策轉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從這三次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就業政策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化而變化的。再就是人才市場的層層門檻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效率。我國的經濟的政策在轉型和變化中面臨的一系列的關系需要層層理順,一些方面制度的不完善,使大學生的就業受到層層阻礙,比如勞動人事、戶口、住房、醫療、保險等方面,都是大學生就業受到多渠道的影響。還有一方面因素,可能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健全,大學生在畢業后,走入了一個發展不健全的市場,這也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率,政治經濟學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是資源配置的基礎。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不完善,針對畢業生就業的信息系統服務不健全,不完善,這些都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門檻。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在專業設置上求全而雷同,缺乏足夠的自主權,面對時刻變化的經濟市場,高校教育,專業設置一成不變,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也直接導致了今天大學生就業的困境。現代社會需要一技之長,需要術業有專攻的人才,而不是樣樣通,樣樣松。而高校教育這種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嚴重與現代市場脫軌,一方面企業高薪聘請高級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一大批大學生面臨失業窘境,部分學生不得不報名參加專修班,重新學過那些沒有研修精透的科目來確保就業。但是我們這里還要強調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大學的擴招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如果說有聯系,那只能歸結為教育學習與市場求的不匹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大多數從小只注重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固態知識的增長,許多學生讀書,背書,實質上并不真正進行實踐,頭腦跟不上行動,凡事“嘴先到”。要想做到人才與市場匹配,就要求市場對人才發展趨勢的要求是:學歷社會-學歷-能力社會-能力。
四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畢業就要面臨就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要面臨怎樣的市場,畢業生要面臨重重門檻,然而畢業生們遭遇的諸多門檻,除了我國經濟發展自身看來,更是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正是這些外在因素,也旁敲側擊的給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雪上加霜。
學歷門檻讓大學生徘徊不前,自慚形穢。據大學畢業生親身體驗描述,當他們看見銀行或是金融單位的牌子時并不會上前,因為這樣的單位要求碩士以上學歷,所以他們也并不會自討沒趣。而其他看起來并不是很好地單位一樣也是要求本科學歷。對于專科生和中專生來說,適合他們的職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同樣的一個崗位本科生或是中專生就可以勝任,而這樣的崗位同樣不乏研究生或是更高學歷的學生前來應聘,而有幾家用人單位能夠舍研究生而要本科生或是更低學歷的學生呢?
經驗門檻是應屆畢業生的致命傷,目前來看,參加招聘會或是網上求職,我們都會看到幾乎每條招聘信息上都會寫著要求求職者多少年以上工作經驗,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剛剛走出校門,書才剛讀完,何來就業經驗啊?由于招聘應屆畢業生成功率不高,還要付出較多的招聘成本,所以大多數用人單位寧愿高薪聘用有工作經驗的,也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沒有經驗并不代表沒有能力,用人單位靠門檻選擇員工,將應屆畢業生拒之千里之外,讓不少大學生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歡的職業或是專業,為了解決生計勉強選擇一份自己不喜歡不對口的職業,這樣是不公平的,哪怕工資低一些,也要給應屆畢業生一個機會,只有社會全員的共同努力,社會經濟才能繼續向前發展,就業問題也才能得到緩解和解決。
性別門檻讓女大學生有口難言,據調查許多企業的負責人更愿意招聘男性,因為在工作幾年后對于女性來說,大多需要結婚生子,休婚嫁、休產假、休病假等等,對于一個女性員工來說,面臨的問題太多,而一些企業經營者無法忍受這種沒完沒了的突發事件,因為可能因為某個崗位的某段時間的間斷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損失。但是也有的企業不這么認為,他們在眾多應聘者中篩選出來的往往多數是女性,因為年輕的女性充滿熱情,無論是工作能力還是各方面都不比男性差,甚至能比平年齡的男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所以對于這樣的收益,企業轉變態度是值得的,我相信只要權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女性工作者可能會更成功,事實證明很多成功的職業女性就把家庭和工作權衡的很好,不給機會就把大學生拒之門外的行為是一種職業歧視。
證書門檻催生了大學生考證一族,一些畢業生為了自己更有競爭力而考取各種各樣的證,例如最普遍的就是,英語四六級證,計算機等級證,普聽話等級證等等,而用人單位也似乎很吃這一套,因為有些單位就明文規定新進員工要擁有這樣或是那樣的證書作為進入單位的基礎,所以,一些畢業生在大學期間就會放棄各種實踐的機會,全心全意的投身到考證的行列中。可話又說回來,高校學生到底要不要考證,考什么證,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定的,要適可而止,不要白白耗費了人力和無力。
總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是我們社會大背景之下出現的特別現象,我們不能輕易定論某種體質好或不好。從目前高等教育的現狀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只不過是結構的過剩問題,需要學校樹立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和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一些列的外在因素也給畢業生就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就業難問題用人單位也有眾多的不妥當的地方,但高校畢業生也不能因此而喪失信心,一味抱怨,也要從自身找原因,與其面對用人單位的門檻止步不前,不如抓緊時間彌補自身的不足,在不斷地提升中尋找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推動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1]浦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劉勇軍.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變動的非一致性理論綜述及評論[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11).
[3]胡鞍鋼,楊永恒,盛欣.經濟增長轉型與就業促進[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