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研究是以貨物貿易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為起點的,Grubel & Lloyd(1975)、Brnlhart(1994)、Thom & McDowell(1999)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產業內貿易,且提出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衡量方法。而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較少,Lee & Lloyd(2002)基于1992~1996年OECD20個國家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數據,首次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進行全面的研究。探討了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問題。國內學者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相對較少,曾國平等(2005)從服務業整體和服務業內部各部門測算了中國1998~2004年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程大中(2008)從發展水平、結構、變化和影響因素等方面對比研究了1997~2005年的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王濤和姜偉(2010)對比研究了2000~2007年的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
20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隨著服務產業內貿易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學者們運用傳統的產業內貿易的現實經驗和理論視角研究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理論內涵。
在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稟賦和比例相近或相似的前期下,國際貿易的利益源于貿易產品和服務生產中的專業化導致的規模經濟。服務業產業內的國際分工是服務產業內貿易進行的基礎。服務業產業內分工的國際化水平越高、分工越精細、分工越多樣化,生產企業就可以采取集中性戰略,集中專業化的資源從事專業化的服務業產品生產。服務業生產上的專業化會促進更加專業化和更高效率的生產設備的應用,企業的生產效率極高,生產成本降低。同時,專業化的生產廠商之間的分工越細化、越多樣化,則一個品種和一個規格的服務產品只由專業化的企業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相應降低,競爭層次和質量也因此而提升。專業化生產廠商的國際化的專業化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將越來越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服務業市場規模,專業化生產企業可以獲得內部生產的規模經濟性,從而利于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之所以實現規模經濟性就在于生產中所需的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充分有效地利用,生產中接近或達到長期平均生產曲線的最低點,進而達到降低總生產成本的目的,規模經濟實現且不斷的自我積累。20世紀70年代,格雷和戴維斯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發現,資源要素稟賦相似或相近的國家越容易發生產業內貿易,而這主要出現在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原因在于產品差異性和專業化分工引起的規模經濟性。這是因為,一方面,源于資源要素稟賦優勢的專業化分工引起的專業化分工導致了各國的生產企業的生產中的規模經濟性,從而在專業化背景下的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另一方面,規模經濟性和產品差異性密切相關,規模經濟性帶來的生產企業的成本差異性實現同質產品的眾多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差異性,實現同類生產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產品生產的集中于一個或少數幾家大型廠商,產生壟斷競爭的是市場格局,而這些企業逐漸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主體力量。
這里,我們用服務業生產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來驗證產品差異化帶來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假設差異化的X產品和Y產品為A國和B國在各自的服務業產業內所生產,并且國和B國在各方面均完全相同,于是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無差異曲線就具有相同的生產特性和需求偏好特征。兩國在封閉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各自均需要基于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生產具有差異化特性的X和Y產品以滿足本國內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各自國內,A國和B國在X產品和Y產品上具有共同的生產規模與相對商品價格。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生產企業基于比較成本優勢進行產品生產和市場競爭,如果A國在專業化分工的條件下開始增加X產品的生產,實現規模報酬遞增,進而取得了成本優勢,促進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生產擴大又反過來刺激企業擴大規模和擴大規模報酬的好處。同樣,B國的Y產品的生產上也會基于此邏輯進行生產和國際競爭,A國和B國的生產競爭邏輯就會產生出一種服務業產業內專業化的傾向。X產品和Y產品分別為A國和B國專業戶生產和具有專業化市場競爭優勢。這時,A國和B國各自以本國生產的一部分產品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將另一部分進行國際商品交換來適應國際市場的產品需求,從而獲得國際資本和技術利益,兩國的福利水平因專業化分工引致的規模經濟而提高,實現了帕累托改進,生產和消費的無差異曲線得到提高,兩國貿易利益均得到增加。因此,在存在服務產品規模報酬遞增的條件下,兩國基于產品差異化所進行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均會在服務貿易中獲益,同時,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會因貿易獲得互補性的服務資源和差異化的服務產品不斷的發展。
經濟學家鄧寧(1981)認為,在廣義的基礎上,產業內貿易由相同的生產性和需求性因素而決定。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者購買力水平和所購買的商品結構的主要因素。國家質檢人均收入水平差別越大,消費者的社會需求層次和結構差別就越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國家差異就越大,此時,價值鏈的不同國家的垂直分工就越成為現實,產業間貿易就越有可能在發展層次差異性大的國家之間發生,而水平是分工的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差別越小,消費者的社會需求層次和結構就會出現重疊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國家趨同性越明顯,此時由相似和重疊的需求決定的產業內貿易越有可能發生,而產業間貿易卻失去存在的經濟前提。
相似性的需求偏好特征仍然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充分條件在于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偏好,消費需求層次和結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變得越復雜,產品差別化的重要性就會越顯現,產品的細微差別既是多元化市場競爭的基礎,又是市場優勢喪失的重要來源。相反,消費需求結構會由于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變得相對簡單,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性還沒有為國民和生產企業視為市場競爭的焦點。消費者由于需求層級的低端化和需求結構的重復性而將消費的重點放在產品的主要使用價值而次要的產品差別性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的地位微乎其微。由此可見,國家間的人均收入水平帶來的相似性和重復性和本國需求偏好的多樣性既是產業內貿易的動因,也是產業內貿易的利益來源,這種利益主要是指不同的消費者偏好由于消費不同產品而得到了滿足。
消費者對服務產品品種需求的差異性集中體現了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層次的需求差異性,即消費者需求偏好特征的差異性,但消費者個人收入水平的差異性是導致此差異的根本性需求因素:(1)高檔服務產品為高收入的消費者所偏好,而中檔服務產品是收入水平低的消費者的消費對象。在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的引導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就專門生產本國需求比重最大和其他國家的相似、或重疊需求的服務產品進而滿足其本國主體消費者需求和國際市場需求,然后進口其他層級消費需求的服務產品,從而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產生和擴大。也就是說,高收入國家生產高檔服務產品,進口中低檔服務商品,低收入國家生產中低檔服務商品,進口高檔服務商品。(2)新服務產品是高收入的消費者追求和消費的對象,新服務產品將會在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被不斷的研發和設計,而技術含量不高的近似標準化的服務產品是低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的主要生產品種,因而,即便是同類服務產品,不同國家發展層次下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將會發生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
同類產品包括同質產品與差異產品,是指那些在生產上生產要素的投入相近或相似且能夠互相替代消費特性的產品。在一般情況下,這類商品貿易大多均屬于產業間貿易的范圍,但由于產品市場時間和市場區位存在差異性,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產業內貿易的可能。從實物形態上看,產品的商標、造型、設計及包裝等的差異也會形成差異產品。但就服務產品來說,完全相同的服務產品需要完全一致的標準作業,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服務產品,服務產品呈現差異化特征。
一般來說,水平差異化服務產品、垂直差異化服務產品和技術差異化服務產品組成了三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產異化的服務產品。水平差異化的服務產品主要是基于地理分布、交易條件和給消費者的感受不同而形成的產異化服務產品。一般來講,此類服務產品之間的價格趨于一致,可替代性強。垂直差異化服務產品主要是基于服務質量的差別或者服務產品的完善程度上的差別而形成的差異化的服務產品。而技術差異化服務產品則主要是指技術水平的差異性引發的服務產品的差異化,即差異性存在于新產生的服務產品。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原因由于服務商品差異性的類型差別性而表現為不同的類型。水平差異化的服務產品引起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主要原因如下:消費者的需求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特征在不同國家的相似需求偏好的基礎上產生;水平性差異的服務產品的包含較高的廣告銷售成本,產品更新換代的強度較低,廣告宣傳不是信息傳遞性廣告而是勸說性廣告以維持現有客戶和挖掘潛在客戶,從而擴大服務產品市場范圍。規模化經營的利益會彌補高額廣告推銷費用,而產業內的生產的專業化會因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而加深,進而為產業內貿易的發生提供產業組織基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也會因為垂直差異化服務產品下的國家內和國家間的消費者對服務檔次的需求差異性而發生。這種差異性源于個人收入水平的差異。高收入水平消費者偏好高檔次服務產品,低比較偏好和中低檔服務產品分別為高收入水平和低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分別所偏好。為了滿足不同檔次消費者的需求,高收入國家有可能會進口低收入國家生產的中低檔服務產品來滿足國內低收入水平的需求而低收入國家的中高檔次消費者需求需要通過進口高收入水平國家生產的高檔服務產品來滿足。服務產品存在生命周期是技術差異化服務產品引起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原因之一。發達國家服務產品的生產技術技術水平較高,不斷推出高技術高質量的新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近似標準化的服務產品主要為后進國所提供,因而產業內貿易會在處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同類服務產品上發生。
[1] 曾國平,胡新華,王晉.對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狀況的測算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11).
[2] 程大中.中美服務部門的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