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廣西百色市第六中學)
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們教研的重點總是放在創新導入、優化教學、強化訓練等教學環節上,很少對一堂課的結尾給予重視。常見的公開課結尾也總是要么布置一下作業,要么自己看看還有哪些問題不會自由提問等,有的甚至是前松后緊式的結構,伴隨鈴聲的響起,一節課就算結束,落得個虎頭蛇尾。殊不知,課堂結尾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蓖昝赖慕Y尾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新高潮,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重一堂課的結尾藝術,于結尾處多花心思,巧妙設計,讓整堂課有個精彩完滿的結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堂課的結尾,是前面所講內容的總結、深化與升華,它既是本堂課的總收與延伸,也為下節課做好鋪墊,是一堂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總結歸納式的結尾是新授課課型常采用的一種結尾方式,比較適合那種一題多解或多解歸一的習題。教師引導學生們經過不斷探究與分析,能得出一定的結果。但是,有的同學卻感到頭緒繁雜,有些混亂,容易丟掉結論中的一部分,使解題不完整。教師要在結尾時引導學生以結論性的語言把本堂課基本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使條理更清晰,思路更明確,便于學生將知識更好地理解消化。
例如,在講“一次函數圖象的性質應用”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在坐標軸上找一點P,使它與某直線Y=kX+B(k、B為已知數,k≠0)與坐標軸的兩交點A、B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仔細讀題就會發現,本題并沒有明確給出誰是腰長,所以在做題時應當考慮到各種情況,學生很容易找出以AB為底的等腰三角形,但在找以AB為腰的等腰三角形時,總是漏掉一種情況,有的同學則是比較盲目的去找。此時,正值這堂課的練習到了結尾之時,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關鍵時刻,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總結規律:在找以AB為腰的三角形時,分別以A、B為圓心,以AB為半徑作圓,圓與坐標軸的交點即是底角的頂點。這就如同給出了這個系列題型的一把鑰匙,讓學生們找到了做這一類型題的訣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笔窃谥v想要學到知識,必須要經過一番思考,而思考來源于疑問。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之后進行積極思考,才能將知識牢牢掌握,并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在一堂課接近尾聲時,有的學生覺得學得了新知,有些忘乎所以起來。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這一思想動態,投石激浪,根據本堂課所學來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設置懸念,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為下一堂課的進行作好鋪墊。
例如,在講平面鑲嵌這一堂課時,學生們對用一種、兩種、三種正多邊形做平面鑲嵌已經完全掌握。這時,教師就要在關鍵時巧設懸念,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否用四種正多邊形做平面鑲嵌呢?這個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激起了學生們的探究欲望,他們積極地思考、探索、猜想著,讓這堂課在高效思維中完美收官。
古人品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畫家作畫,講究結構布局,留白藝術。我們的數學課堂也要講求藝術性,不妨也學學這些文藝作品,在課堂教學的結尾處,設置情境,留下空白,讓學生去反思,去體悟。這并不是消極意義上的無內容可講,而是一種張弛有度中的有意而為之的藝術留白。
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這一節時,在這堂課的結尾時,可以告訴同學們,根與系數的關系又叫“韋達定理“,然后稍事停頓,以期吸引同學們更多的關注,這時學生們會很想知道韋達是個人名嗎,是哪國人呀?教師在學生們最想知道事情的答案時,可簡單介紹,韋達是古代法國偉大的數學家,他愛觀察,勤思考,雖然學習條件不好,但是他仍然在艱苦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總結和積極思考,為數學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們做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在學習中是否也要向前人學習,不斷反思自己,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呢?在默默無言中啟迪學生們重視數學學習中的觀察與思考。
數學能力的提升,不在于掌握了幾個例題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培養發散思維,從已知知識中分解組合,引申拓展,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去探究新知。所以,在一堂課的結尾之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這一堂課的內容得以升華。它比較適用于復習課課堂的收尾。
例如,在學生復習兩條直線平行有哪幾種判定方法時,學生一般會回答: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點撥學生把命題條件發散,向縱橫方向延展,尋找保證結論成立下的一切可能的充分條件,或是探求使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通過引導同學們的思路,大家討論,發現,還有:平行線的定義;兩直線平行于同一直線,則這兩直線平行;在同一平面內,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三角形的兩邊或延長線被一直線所截,如果對應線段成比例,那么這一條直線平行于第三邊……通過發散思維的訓練,就把這堂復習課推向了一個高潮,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擴大了外延。
掌握知識,加強思維,發展能力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主要目標。對所學知識能進行能力遷移,可以舉一返三,是我們檢驗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當一堂課漸進尾聲時,一定要通過遷移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的知識技能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同時教師可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因為在知識化做能力的過程中,最有可能暴露出學生的思維障礙和能力缺陷,使教師可以及時地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總之,如果把一堂課喻為一支曲,好的結尾就會余韻悠長,如果把一堂課喻為一幅畫,好的結尾則是畫龍點睛。注重數學課結尾的藝術性,不僅能鞏固所講知識,強化教學內容,還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等。讓我們從備課環節起就對一堂課的尾聲部分重視起來吧。
[1]覃川.今天怎樣做教師[M].北京:輕 出版社,2006.
[2]丁錦輝,劉漢波,樊波.有效上課的師德修煉[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徐瀝泉.教學·研究·發現——MM方式演繹[M].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