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杰雍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李慶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顯著放緩,這一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之所以會持續放緩,主要與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當前GDP增長的貢獻與拉動密切相關。
受到歐債危機不斷惡化等因素的沖擊與影響,外部需求大幅萎縮,導致2012年以來中國進出口增長顯著下降。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出口增長分別為7.6%和9.2%,進口增長分別為6.9%和6.7%;今年7月和8月出口增長分別為7.8%和7.1%,進口增長分別為6.4%和5.1%。伴隨凈出口需求的大幅萎縮,其對GDP的貢獻也相應縮小,作為內需組成部分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自然成為當前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今年以來消費增長也出現平穩回落,已從去年的17%下滑至目前的14%平均水平;投資增長因為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回落而回落,也從去年的24%下滑至目前的20%平均水平。因此,除了外需不振外,消費特別是投資增長明顯回落,成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由于影響外部需求萎縮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再考慮到短期內難以實現消費需求的快速回升,因而刺激和擴大投資需求成了當前中國實現經濟增長回穩與回升的最有效途徑。也就是說,只有“穩投資”才能實現當前中國經濟的“穩增長”目標。正是在國內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在當前“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區域經濟發展可以快速、持續擴大投資需求,也成為實現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手段。
從這個角度分析,“穩增長”的政策基調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各地政府也“搭便車”推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從2012年第三季度開始多個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繼被批復中可見一斑。首先是國務院批準在寧夏建立內陸開放型試驗區,并批準建立銀川綜合保稅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內陸開放型試驗區規劃;國務院正式批復《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黔中經濟區、新疆準東開發區也相繼被國家批復。此外,繼山東、浙江、廣東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浙江舟山成為海洋經濟新區之后,國務院批準《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其次是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關的還包括2012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后公布25個軌道交通、城際鐵路項目的建設規劃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的信息,以及批準或批復了13條公路建設項目的申請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再次是除了國家層面批復的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外,廣東、天津、山西、重慶、福建、貴州、四川等10多個省市從2012年6月以來也相繼發布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或“穩增長”措施,如四川省提出了投資總額3.67萬億元的重大投資項目名錄。粗略計算,目前各地提出或國家批復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涉及金額將近20萬億元。
目前各地提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或“穩增長”措施表明,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投資的主旋律,并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的生力軍,從一個側面凸顯了“穩增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
盡管積極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可以成為當前擴大投資進而轉變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是,近期各地頻頻推出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或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獲批,也促使我們需要冷靜考慮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突然加速可能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正處于緩慢下行階段,盡管各地政府紛紛發布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和“穩增長”措施,是有利于當前實現“穩增長”的宏觀調控目標,但地方政府有意“搭便車”,千方百計地“上項目”,從中也反映出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傳統秉性依舊未改。
目前,各地政府提出經濟刺激計劃和“穩增長”措施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2009年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涉及的潛在建設資金規模接近20萬億元。由于當前中國面臨了與2008年末相似的經濟形勢——經濟下行背景下,出口不振,消費疲軟,各地政府為“穩增長”推出規模龐大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從長期看很可能引起投資失控,給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將再現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突出經濟問題。因此,目前我們還需要防止地方政府借“穩增長”的短期壓力而產生的盲目投資沖動,減少由此對經濟產生的風險。
從目前各個地方公布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來看,涉及投資的潛在建設資金規模相當龐大,已明顯超出各地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籌集資金或負債投資壓力較大,這將進一步增加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這也是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根據2012年年初國家審計署發布的“關于201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結果”,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為10.7萬億元。盡管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負擔尚未超出其償債能力,按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全部轉化為政府償債責任計算其債務率為70.45%,但鑒于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對土地出讓的依賴度太大,特別是當前嚴厲房地產調控已步入深水區,預期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正不斷削弱。另據2012年上半年財政部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地方財政本級收入合計達3.19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去年同期增速為35.9%,增速下滑超過21個百分點,其中經濟增速放緩和土地出讓金收入出現“斷流”是造成目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幅大降的主要原因。伴隨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滑,地方政府用以啟動各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配套資金將進一步短缺。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債務已達到一定水平,如果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堅持負債投資,不僅可能會為未來區域經濟發展埋下隱患,而且還會增加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最終將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的快速增長。
目前各區域經濟規劃可能帶動并產生的投資效果明顯,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規劃可以消化由2008年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造成鋼材和水泥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但如果這輪投資效果逐步消退后,新增的投資將可能繼續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問題。過去的經驗一再證實,地方政府每一次大舉推出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盲目引進產能,必然會引起一輪又一輪的產能過剩問題。
以當前多晶硅陷入的困境為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刺激投資需求,又由于多晶硅項目對當地GDP增長的拉動效應很大,各地政府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盡管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把多晶硅項目列入產能過剩行業,但此后全國有17個省35個多晶硅項目在建或是準備動工,這些項目產能達到12萬噸,已超過全球需求的兩倍。目前,據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盡管當前歐債危機深化等因素導致外需萎縮是影響多晶硅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國內產能的盲目擴張導致的供應過剩。
因此,如何避免地方政府推出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而產生的新增投資引發新的產能過剩問題,這是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
盡管目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總體放緩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區域間梯度傳遞效應等優勢,確實可以轉變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克服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1)要把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引導到一個合理的方向,各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首先要符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十二五”規劃;其次要強調本地自身的特色,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要與本區域的特點結合起來,使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能沿著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結合當地比較優勢的方向發展。這樣,既可以盡量避免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沖動,也可以充分發揮投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可以避免長期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發展問題,促使未來區域經濟更加“均衡發展”,從而有利于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增長。
(2)要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關鍵是要進一步落實龐大的投資資金。考慮到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都是指導性的,只是指明了一個發展方向而非一項硬性的規定,因此,有利的一面是建設資金的落實可以“循序漸進”。但是,鑒于目前中國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財政收入增長下降速度明顯、各地地方財政壓力也大,銀行對地方政府的信貸情緒加重。所以,落實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建設資金還需從多方面籌集入手。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情況下,要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同時深化資源稅等稅收改革,以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另一方面,除了要繼續吸引國有企業進入外,也要借道民間資本,吸引老百姓的儲蓄和民營企業的資金。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龐大建設資金缺口。
(3)目前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明顯,產業發展也面臨不協調、不平衡和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為此,要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突出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避免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引起新的產能過剩,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第一,要突出政策引導。加快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出臺,通過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制造業價值鏈的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市場營銷的三個主要環節,加強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支持,大力引導產業鏈向兩頭延伸,引導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引導生態鏈向循環可持續,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第二,要大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組織實施一批關聯效應大、支撐力強、促進產業升級的重大科技項目。同時,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加快重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
第三,要突出在資金、用地、勞動力等要素方面保障,形成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產業發展環境。在資金方面,積極鼓勵企業上市,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推動產業轉型;在能源方面,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布局,切實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用地方面,著重保障重大產業項目發展用地,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在勞動力方面,加強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努力把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化為素質和技能優勢。
第四,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增強城市對區域經濟中產業發展的承載、服務與輻射能力。通過加快服務業、工業園區等特色園區建設,形成合理布局,優化產業布局,以此促進產業空間布局日益園區化,鼓勵要素向園區集聚,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聚度,形成區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極。
[1]劉志軍,張少軍.中國地區差距及其糾偏[J].學術月刊,2008(5).
[2]顧朝林,吳婭莉.中國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綜述[J].城市問題,2008(12).
[3]趙欣.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6).
[4]王志凱,史晉川.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狀況及其原因[J].浙江大學學報,2011(6).
[5]陳耀.國家中西部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