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肖逾白 呂大娥 陳淑萍
為了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已然成為一種潮流。到目前為止,中國參與了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有亞太經合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等。積極參與各種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將會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然而,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并非都是正面影響,組織不同帶來的影響亦不同。有的對成員國的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有的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研究各一體化各模式的特點、以及對如何選擇經濟一體化模式進行全盤考慮勢在必行。
經濟一體化在最近的二十幾年時間里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然成為國際經濟的潮流。所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即兩個或多個的國家或關稅領土,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此聯盟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并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也就是以某種協議為基礎,在某些特定的經濟領域實施統一規則,并有效整合。
由此可見,該定義有以下三點實際意義: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建立主要是基于某些經濟領域、關稅領土之間所指定的某種統一的規則,并在此之上建立相關的機構、構建一體化模式。其機構的設置、功能、數量,以及主要的運行模式,在其經濟領域或關稅領土間實施的規則都需要所有成員商議決定。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是某一區域內的具有一定政治、經濟、軍事聯系的國家、經濟領域或關稅領土。
(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依賴于規則的生效,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統一規則。因此,既需要一個相關的機構或指定相關的機制來監督規則的執行情況,也需要各成員積極、自主地遵守規則,同時也有義務督促其他成員。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大特點,是從實際上取消了各國家、經濟體、或關稅領土間原有的的貿易壁壘。這樣,就能有效地擴大成員之間的市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張,市場競爭也就日益激烈,激烈的競爭使高利潤的產品更容易脫穎而出并產生規模效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有效促進成員的經濟發展。同時,日益擴大到市場需求也增加了許多非成員國家或經濟體的機會,從而大范圍地帶動經濟的發展。
歐洲是最早的經濟一體化組織誕生地,因此以歐盟為代表的經濟一體化歐洲模式一直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典之作,該模式對日后產生的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同心圓歐洲”,這是由前歐共體委員會主席德洛爾提出的。也就是以歐共體國家為核心,除了與臨近的發達國家進行經濟合作之外,也同時將合作圈子逐漸擴大,使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逐漸加入到這個同心圓中,這樣,歐共體國家和其余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也逐漸增多,形成以歐共體為圓心的一個個“同心圓”。這個“同心圓”使歐共體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一步步建立起一種跨區域的經濟合作關系。
該模式的基礎是法制。最初的歐共體組織就包含了各類完善的具有立法、執法功能的超國家機構,以及獨立且完備的歐共體內法律體系。除此之外,還有一套用以保障規則實施和爭端解決機制。而且,歐共體的法律至上原則是適用于成員國的所有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的,因此,歐共體法律與各成員國憲法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了一個敏感話題。
與法律至上、超國家機構完備的歐共體相比,北美模式顯得相對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基礎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一模式中強化規則的同時,弱化了機構的力量。北美自由貿易區并沒有一系列的具有立法、執法、司法功能的超國家機構,只有一些成員國之間平等合作為前提的機構,其成員國間的關系只是貿易伙伴為主,導致該模式下的體系結構比較松散。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沒有形成成套的章程或管理制度,只在貿易規則上具有較高層次的規則精確性,成員國有自主制定區域性協調政策的權利,其目的只是有效地促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因此,美國依賴于經濟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各成員國相互關系上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核心,以縱向合作為主,以產業鏈為基礎,分工合作,聯系緊密。
該模式下的自由貿易區是個跨越了關稅同盟的組織,它弱化了組織機構,所設立的自由貿易委員會、秘書處、專門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組都不具有立法和司法權,其權利僅僅集中在督促實施規則和解釋各種自由貿易區的制度上,其目的是服務而不是管制。
亞洲各國家間在經濟基礎、國際地位、人文、政治等多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因此,相比起北美模式,以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代表的亞洲模式上,具有更加松散的組織結構。其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更加平等,淡化了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而是在各種決策與爭端上都尋求協商與一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東盟的組織機構便逐漸完善起來。到如今,東盟的組織機構主要包括了東盟首腦會議、東盟部長會議、東盟經濟部長會議、東盟經濟高管會議、東盟自由貿易區理事會議、秘書處等六個部門。但其機構設置依然算不上健全,東盟并沒有專門的決策機構和司法機構,而且根據爭端協商原則,決策機構和司法機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設立。東盟的法制化程度遠遠不及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法律體系不完善、規則不夠具體、爭端解決機制疲軟,對法律效力的層次也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相比,APEC是一個更加自由的一體化組織,它只設有一個秘書處,除了管理財務外,主要功能是聯系和協調各方面的活動,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也沒有超國家的管理機構,成員之間的經濟合作形式更加松散。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一樣,APEC也是以縱向合作為主,以中國為中心,形成分工互補的產業鏈,合作關系緊密,也更有利于各差異性顯著的國家發揮自身所長,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
自由貿易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中最常見的形式,其優點在于運行機制相對開放,成員之間通常以協商的方式來通過決策、解決爭端,這樣的一體化組織在內部密切合作的同時,也能夠靈活地實現對外合作。相比之下,歐盟的法律至上機制所帶來的便是相對封閉性,歐盟的成員之間以消除貿易壁壘、開放市場為前提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約束效力過大、約束條件過多,便會限制歐盟與非成員國的合作。但超國家機構的設立、嚴密高效力法律的制定,帶來的是高運作效率以及成員國利益的最大程度保障。歐洲模式開放性不足,并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各成員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該模式所需要的,是成員間價值觀的高度一致性,甚至經濟、政治、人文等等方面的一致性,其差異性越小,這種一致對外的方式便越有效。然而北美國家、亞洲國家間的差異性都非常顯著,并不適合這種方式。因此便尋求了一種結構更為松散、機制更為靈活的一體化方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經之路,它能夠有效地促進相近的經濟體間的貿易往來,形成優勢互補,減小成本,取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更適應高度靈活的一體化方式。并應當重點尋求縱向合作,在產業鏈上形成分工,以適應不斷拉大的實力差距。
[1][美]托馬斯·A·普格爾·彼得·H·林得特.國際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英]弗蘭西斯·斯奈德.歐洲聯盟法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楊麗萍.區域經濟一體化法律制度研究——兼評中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法律對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談毅.國際區域經濟合作[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