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張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經》一書中。《道德經》五千言,全文充滿了辯證的邏輯思維方法。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名《道經》;下篇首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又名《德經》,故全文合稱《道德經》。《道經》是老子對“道”的論述,闡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律,提出了“道”指導人們思想的方法,即“道法自然”;《德經》是老子對“德”的論述,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現,提出了“德”指導人們行為的方法,即“無為而治”。總體來說,“道”、“德”是一種體用的關系,“道”是“德”之根本,“德”是“道”之載體,二者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管理思想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告誡企業的管理者,治企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規則,即順應規律建立管理機制,這樣的管理才是正確的管理。“畏之侮之”是類似于法家的管理,以“禮、法”來管理員工,以嚴格的獎懲制度控制員工,來保證組織目標的有效執行。這樣的管理方式在短期內能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但長期以往會導致員工對組織的公平性產生質疑,失去信任。“親而譽之”則是類似儒家的管理,用“仁、義”作為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去施行仁德之政,并得到員工的擁護,從而使員工從心里親近管理者、贊譽管理者。這樣的管理者追求“為政以德”,工作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屬于“千里馬”型領導,但久而久之,這樣只能讓下屬對其產生過度依賴心理,而不能充分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下知有之”則是老子提倡的最上乘的管理境界。管理者執行“無為之治”,最終實現“無不為”,這應是管理者追求的終極管理水準,秉承“道、德”的自然法寶,不以自己的意愿去干擾別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一切按自然的規律來運行,以德化人,促進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力求“到位”而不“越位”、不“錯位”,管理恰到好處,“順其自然”,成為“伯樂”型領導。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員工自覺而為,依心而做,個人目標的實現、其自我管理的水平都與組織目標完全結合,員工“雖有上者而不知”,達到“無為之治”,實現“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對人力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管理者要“物盡其用,人盡其能”,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職位上,達到“人職匹配”,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做到“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在人力資源的配置與使用上,需要管理者擁有“川、谷”的寬廣胸襟,達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境界,待人一視同仁,用人公平公正,不能因自身的主觀偏好戴著有色眼鏡而有所區別對待。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是治理大國就像煮小魚一樣。這個思想是和前面“無為之治”是一脈相承的。河上公說:“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對管理者而言,烹小鮮,可能是一類魚,也可能是小雜魚,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管理者不能人為地去分三六九等,要對各類普通員工一視同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做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否則“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其次,在烹飪過程中,不能常常人為地攪動它,但這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依據客觀規律,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火候,以適當的方式順其規律促使其變化、烹熟即可。因此,在管理活動中,管理者必須學會放權,講求策略,用人不疑,堅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做到“廉而不害,直而不肆”,進而達到員工“無為而治”,實現雙贏。
《道德經》指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意思是說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轂上,車轂是中空的,正是中間的“無”,車輪才能轉動起來。在企業中,用人之道也是如此。員工在目前崗位上表現出來的缺點“無”,可能是在另外一個崗位上需要用的“有”。例如,不懂得變通之道——看似其“無”,而管理者可以安排其做財務,更加安全——實則其“有”。可以說,用其“有”是一種技術,而用其“無”則是一種藝術,這樣就能做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長善救物,故無棄物。”
眾所周知,激勵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手段,因此企業的激勵體系是至關重要的,這涉及到能否真正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能否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怎樣才能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老子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就是說,企業管理者要懂得站在員工角度看問題,才能知道員工真正想要什么。
在激勵機制的設計中,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激勵都更側重于物質方面,短期看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因為當另一家公司愿意提供更為優厚的福利待遇時,就存在員工跳槽的風險。《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說明了企業不應該只注重職權和物質激勵的方式激勵員工,也需要考慮精神激勵,即從精神上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只有從員工的需求出發,通過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才能更有效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但也必須客觀認識到它的局限性。首先,老子管理思想重感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管理者的內在修養要求水準極高,其模式不具有可復制性,在低文化層次群體中可行性差。其次,從宇宙角度看待問題,過于宏觀,注重整體的和諧性,忽視了局部的特殊性。第三,對于“度”的把握分寸難度大。如對管理者而言,“無為而治”,極易走入“無為=不為”的歧途。
在企業管理實踐活動中,管理者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西方科學管理理論與中華傳統管理思想相結合,根據“上善若水”等思想原則“正己”,依據“治大國如烹小鮮”等思想調整戰略,運用管理藝術達到“正人”,按照“自然之道”順應內在規律進行管理,中西結合,洋為我用,從而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以“無為”實現企業更好地“有為”。
[1]老子.中國古代經典集粹(道德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南懷瑾.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4]馮磊,馬志毅.淺議老子的管理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
[5]蔣孟有.“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包裝世界,2008(5).
[6]吳曉莉,謝成軍.老子哲學與管理思想[J].改革與發展,2009(1).
[7]張樹亮.無為思想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J].商業時代,2009(36).
[8]張向前.老子《道德經》與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J].商業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