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李晴
我國旅游業,表現出了較長期的約7%年均增長率,持續增長的趨勢也在不斷地延長,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作為綠色產業,有著許多的產業優勢。中國的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業與其相關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作進一步分析并尋求辦法予以解決。
根據 2010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與2007年后金融危機的旅游業情況相比,2010年,我國旅游業明顯復蘇,全年保持較快增長。國內旅游市場平穩較快增長,入境旅游市場實現恢復增長,出境旅游市場繼續加速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58.1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8%和15.5%;國內旅游人數21.03億人次,收入12579.77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0.6%和23.5%;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5738.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4%;旅游業總收入1.57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1.7%。
2010年,國內旅游人數增長10.6%,人均旅游支出增長11.7%,這是國內旅游業進入雙輪驅動時期的有力證明(考慮通脹因素)。2010年,我國旅游業收入占GDP比重雖然僅占3.95%,但以后五年前景可觀,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未來5年行業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的目標。所以,未來幾年行業增速有望保持現有水平甚至加快。
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是相互相成的關系,在金融危機時期,隨著全球和中國經濟的放緩,旅游業發展也受到影響,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形勢的推動下,現在表現出了持續發展的趨勢。旅游業對市場經濟具有推動作用,而對其他相關產業也具有帶動和影響作用,可以緩和社會就業不足的矛盾問題。旅游業也作為綠色產業,對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影響,能夠促進區域和全球的經濟文化交流,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旅游業與我國的經濟,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和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我國旅游經濟在出入境旅游市場和國內旅游市場兩個市場上都有較好的表現。首先,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我國入境旅游市場實現恢復增長,入境旅游接待旅客的人數也積極增長,旅游外匯收入達到高位,入境旅游市場處于活躍狀態。國內旅游市場方面,消費人數不斷增加,消費領域不斷擴大,表現出了大中小城市、城鄉居民的旅游消費都穩步增長。由于中國經濟發展保持了一個穩步增長的狀態,經濟發展與家庭收入相互提高,出境旅游市場的人數和范圍都呈現出繼續增長的趨勢。
國家對產業發展提出新要求后,伴隨著旅游服務的產品在不斷豐富,內容多樣化,加上與旅游相關的配套設施投入持續增長,得到較好的完善。因此,旅游供給增量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基礎,更好地加快旅游市場發展和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隨著經濟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市場的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對旅游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觀光旅游模式無法滿足日益豐富的消費者需求,許多要求新的服務和體驗的產品與服務應用而生。因此,整個市場的規模也逐步擴大,產業的結構和規模相對于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和滿足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變化。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和綠色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相關產業,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眾多方面,隨著信息化的不斷進步,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在進行快速的變革時期,涉及到旅游行業的,交通運輸、通信網絡、酒店餐飲、零售批發和基礎設施等都不斷地更新,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變化,行業之間的相互推動不斷地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國家經濟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
隨著旅游行業和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傳統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日益更新的消費者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對旅游市場具有積極的影響。
3.1.1 旅游企業相互競爭,但效率不高
雖然當前的旅游行業有是長足的發展,但是旅游產業的進入門檻并不高,尤其是在提供服務的旅行社行業,對于整個旅游市場而言都是管理比較困難,行業規范難以在短期實現,因此,旅游行業中提供服務的企業眾多,但是服務水平并不高,有一部分提供服務的旅游企業,并沒有真正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服務成本,而是通過價格的競爭手段,影響了整個旅游行業品牌的定位。同時,在旅游營銷方面,許多營銷手段是不能讓消費者接受和支持的,單一的營銷手段讓消費者無法體驗旅游的高質量服務,消費的效用值不高。對于旅游酒店餐飲行業而言,并沒有良好的形成規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定位比較模糊,同質化高,影響整個旅游業的品牌創造。因此,整個行業依然存在競爭,但是競爭帶來的效率并不是良好的。
3.1.2 旅游行業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隨著社會分工協作的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業的專業化表現也不斷凸顯。一是旅游中介的市場定位細分化,中介公司的專業化發展,可以滿足眾多客戶的不同要求,包括餐飲酒店預訂、票務航班、旅游咨詢和服務的專業化公司的興起和發展,旅游行業的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分工的變化,由原來的粗放型,變成了現在的細致分工協作,打造出不同的品牌和服務中心。二是旅游服務項目不斷拓新,向精細化方向發展。旅游服務項目的豐富,主要是隨著旅游中介和旅游相關部門的相互協作,通過專業的細分市場,推出了包括多種工業、農業、生態等旅游的方式,來精細化發展提高附加值。三是旅游信息化程度提高。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便捷的服務帶動了整個旅游行業朝向信息化和資訊的數字化方向發展。
3.2.1 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
旅游作為一種人類需求也可以按照休閑活動層次論從低向高分為娛樂、身心恢復,投入感情的參與和創造性參與。旅游本質上就屬于高層次的需求,本來就與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有關。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旅游消費從質量和層次不高的觀光型旅游開始,逐步趨向于有特色和個性化的休閑度假游和專項旅游。旅游者也具有更豐富的旅游經歷,持有新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對旅游消費更加靈活和獨立。一是旅游更有深度。游客不再追求傳統的一次觀光旅游消費,而是希望通過旅游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游客已經不愿意在參團下,拘束地完成一次旅行,而以一種輕松的方式來體驗。在境外游中,多個國家在限定時間內游玩串燒游的旅游形式不再受消費者關注,追求單個國家深度旅游受到游客的親賴。二是城郊鄉村旅游的興起,以自駕車為主的旅游方式悠閑短線城郊游成為周末休閑活動,甚至是黃金周旅游的主角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休閑度假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3.2.2 參團旅游到自助游的趨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國網民旅行及預訂行為調查報告》 顯示,當前休閑旅游需求旺盛,網民偏愛自助類旅游形式。2011年上半年,52.8%的出行網民采用了自助游的方式,40.1%的出行網民使用了自由行,參與團隊游的為26.2%。用戶對標準化的旅游行程的偏愛遠遠低于相對個人化、自由化的旅行方式。未來一年整體網民中有47.2%的人有外出旅游需求,這一比例遠高于目前網民旅游出行的比例,預計未來網民休閑旅行的需求潛力還將持續釋放。這些網民中,有57.1%的人預計采取國內自助游的方式,27.5%的人希望參與國內團隊游,網民未來選擇自助游的比例還將上升。
旅游產品差異化對旅游市場和中國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差異化品牌,可以不斷推動旅游市場發展,在國際上也有充分的競爭力,有推動進中國經濟發展[5]。
旅游市場的產品價格定位取決于其供求關系和價值的大小,以及消費者的價格偏好,旅游市場中不斷豐富的產品可以滿足不同的消費者,整個差異化的影響效果是不一樣的。對于一些旅游產品而言,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因此,消費者對這些旅游產品的價格敏感程度就不一樣,表現出了較低的敏感程度,即隨著產品的價格升高,產品的需求變化不大。此類旅游產品經過差異化后,可以獲得一定的價格支配權,來區別于其他的旅游產品及服務。差異化可以更好地促進營銷獲得利潤,影響整個市場的供給。此外,旅游產品的差異化發展可以調動產品供給者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偏好,而不斷改變價格競爭策略,有利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供優質服務和高質量的產品,帶動整個經濟的良好發展。
市場集中度表現出了產業經濟支配能力集中到幾個企業中。而對旅游產品進行差異化后,可以通過雙向作用來影響調整旅游市場的集中度。首先,是差異化,可以讓具有較大市場規模的企業來繼續完善產品服務,來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并保持了一個市場集中度,因此,旅游產品的集中度獲得提高。其次,因為旅游的進入門檻較低,而通過差異化后的較小規模的企業,也可以利用差異化來進入市場,或滿足其他消費者的偏好,來獲得市場份額,因此,可以降低集中度過大的市場,因此,對于旅游市場而言,集中度的平衡可以進一步做到規范和服務的質量優質,避免過度集中造成的壟斷等問題。
對于整個旅游市場而言,能夠提供差異化旅游產品的供給者對于那些未能提供該產品的旅行參與者而言,就有一個進入壁壘影響,競爭優勢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如果繼續提高差異化的程度和競爭力,可以有效地區別于傳統的產品服務,形成品牌效應和附加值的提升,這種競爭水平處于一個更高的程度,可以帶動服務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并有利于市場份額的增加,附加值的提高,利潤更高,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都將有更高的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
旅游差異化后對于整個旅游市場具有明顯的品牌效益,顯示出了多種特點、特色的產品服務,整個旅游市場不會出現資源浪費和低水平競爭的局面。在國內外市場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推出旅游產品,可以活躍整個旅游市場,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消費者也積極參與,將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上升,有利于經濟發展更加穩定和快速。
[1]崔曉明,Chris RYAN,滕荊康.基于旅游產品差異化的欠發達地區旅游合作研究[J].人文地理,2010(4).
[2]周慧.都市自駕車旅游市場需求特征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05(6).
[3]藺雷,吳貴生.服務延伸產品差異化:服務增強機制探討——基于Hotelling地點模型框架內的理論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