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珠 陳志祥
產后憂郁癥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王琦珠 陳志祥
產后憂郁癥是分娩后常見的一種普遍心理障礙,是介于產后憂郁性精神病和產后憂郁之間的一種精神疾患,是一種強烈的生理、心理應急過程。如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將發生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改變,對她們的認知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使之成為病理改變。其表現為:焦慮、激動、抑郁、睡眠不佳、食欲不振、言語行動緩慢、躁狂狀態、自殺、傷人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精神紊亂,產后數天或數周發生,可持續數周。產后憂郁癥現發病率為5.4%~19%。
產后憂郁癥;心理問題;護理對策
對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104例產后憂郁癥患者,年齡在19~41歲,孕29~40周,排除心身疾病,采用日常護理觀察表、行為觀察表、自評抑郁量表和抑郁狀態問卷,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發現約9.3%的患者存在恐懼、焦慮、緊張、失落、過度敏感、自責自罪等心理問題,少數患者甚至有厭世自殺、殺嬰等嚴重心理問題及行為。
2.1 恐懼感產生的因素 雖然現階段產科技術、護理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產婦分娩方式、分娩時疼痛、產后手術切口及宮縮疼痛、哺乳方式不當造成乳房疼痛、新生兒早產或缺陷、新生兒疾病等、母嬰不能同室等,患者從生理、心理上發生一系列改變,產生恐懼感。
2.2 緊張、焦慮感產生的因素 產后生理上的一系列改變,體力消耗、疲勞、睡眠不足、原有生活狀態改變、擔心身體康復、是否能較好照顧嬰兒及育兒知識缺乏、面臨社會和精神壓力較大、顧慮問題多等因素,使患者心情、情緒發生較大波動,從而產生或加重緊張、焦慮感。
3.1 恐懼感 讓患者知道生產是正常的生理過程,產生的疼痛是一個正常的反應,有利于身體的恢復,必要時讓其丈夫隨時陪護,正確指導哺乳,指導母乳喂養的意義和方法,如患者服用某些藥物要及時退乳并做好乳房護理。及時讓患者知曉嬰兒的狀況,定時探望、撫觸、擁抱嬰兒,以減輕或消除患者的擔心及恐懼心理。
3.2 緊張焦慮感 營造一個相對安靜、安全、溫馨的環境,保證睡眠,必要時可以進行暗示、松弛療法來改善失眠情況,以利于體力恢復,情緒穩定。緊張焦慮比較嚴重時可以進行生物反饋療法2次/周,持續4周,以減輕癥狀,護士應通過重建自我認知的心理護理技術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觀點,用積極的心態處理問題,提升患者的成就感,但應讓患者知道適度的緊張、焦慮對個體的發展有益。
3.3 失落、過度敏感 給予心理支持,鼓勵患者傾訴,主動關心她們,幫助其進行角色轉換,認同母親的角色,適時進行心理疏導,讓家人給予情感支持,關心、體貼、愛護患者,幫助其樹立自信心。讓其順利渡過這一特殊時期。
3.4 自責自罪 加強對家屬性別觀點等的健康教育,取得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家人及丈夫的理解,不過多關注嬰兒的性別,應關心照顧患者,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質,學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讓患者通過與她人交流獲得一些育兒知識經驗。
產后憂郁癥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通過心理護理、心理支持療法、心理指導,進行婦女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及時疏泄心理壓力,對這一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有意識的控制等措施,就能有效的預防產后憂郁癥的發生。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醫院
2.3 失落感、過度敏感產生的因素 大多發生于獨生子女,因平時家人都以她們為中心,懷孕期間又過多的關心、照顧,使她們常處于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新生兒出生后家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嬰兒身上,對產婦造成冷落,產婦不能順利轉換角色,發生角色沖突和適應不良,有些高收入女性生產時辭職、原來的生活狀態和目標散失等是發生的因素。
2.4 自責自罪感產生的因素 大多發生在生活環境差、收入低、文化低、夫妻關系差、再婚再孕、過多關注嬰兒性別、受傳統思想影響、新生兒長的不夠理想,生產女嬰后家人性別歧視對產婦冷漠、甚至刺激譏諷患者,未婚單親女性可以依賴的家人和朋友少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