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金融學院金融系 劉金波
據統計,按照復合定義標準扣除不具備一定能力的中小企業,我國2011年的中小企業數量是5175萬家,而到了2012年將增加到5651萬家,從2005年的2836萬家增長了近一倍,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0%。而且,這些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肩負著我國70%以上的就業。因此,我國度過經濟難關,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中小企業卻無法迅速發展,原因在于無法擺脫融資瓶頸的限制。具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商業銀行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4.5萬億元,公司貸款余額34.7萬億,占78%,其中貸款余額億元以上的大客戶數量不足0.8%,但貸款余額比重卻超過50%。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截至2011年12月31日,建行資產總額達122818.34億元人民幣,貸款總額約為6.5萬億,對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9000多億,小微企業貸款占到了貸款總額的1/7左右。2011年國有大企業貸款占貸款總額的70%,中小企業占比不足30%,其中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比重目前仍不足15%。這種貸款余額與小企業發展需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顯然是不合理的。為什么中小企業融資難呢?經濟學家通過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達成了共識即承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中小企業作為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功效。因此,如何有效的配置區域金融資源,促進區域中小企業的發展,是探討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依據。本文探究中小企業融資難與金融資源配置的關系,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的視角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本質。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因為企業本身信用狀況欠佳和金融機構服務不良,但這沒有揭示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本質原因。什么才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2012年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92.50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國內生產總值2270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我國在2001年末M2是15.83萬億元,M2是 GDP 的一倍多,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M2是GDP 的4倍多,比率進一步擴大。從全球來看,除日本外發達國家基本上M2都低于GDP(吳曉靈,2001)。
我國的M2與GDP的比率為什么這么高呢?這個比率高意味著什么呢?易綱(1998)、劉明志(2001)、曾令華(2001)、張國忠(2002)主要分析我國迅速增長的M2,認為是高儲蓄下形成的流動性滯存導致了M2的增長,從而形成了M2/GDP高比值。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我國的高比值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忽略GDP方面的因素。為什么發達國家M2/GDP的比值不高呢?原因是儲蓄影響到投資進而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在發達國家的儲蓄能夠充分轉化為投資,而且其轉化的效率比較高,能夠形成有效資本(真正發揮作用的資本)。這樣,一方面儲蓄迅速增長;另一方面GDP也會迅速增長,M2/GDP比值不會形成象目前中國這么高的程度。從這個角度出發,聯系儲蓄和GDP來考慮我國高M2/GDP比值,就自然而然考慮到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的問題。在我國因為一些低效率的企業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卻沒有形成相應的高產出,而一些高效率的企業卻因缺乏足夠的金融支持沒有發展成為起應有的規模,最后導致沒有形成應該具有的產出水平,從而使GDP增加不快,進而導致了我國的高M2/GDP比值。
所以說,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決定于有效資本形成從而決定了經濟增長(GDP)。而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儲蓄轉換成投資的低效率,從而使有效資本形成不足,最后使資本的循環過程出現障礙,造成這種流動性滯存,進而影響到中小企業的融資。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使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呢?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實施經濟快速發展戰略,自然選擇了壟斷型融資制度,通過不斷擴張國有金融機構規模形成金融壟斷。壟斷金融資源在體制內支持國有經濟增長,融資機制是規模偏好型的。這種融資路徑,對充分動員國民儲蓄,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金融資源配置結構不均衡,尤其是不發達地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金融弱化。因此,從金融資源配置的靜態效率來看,金融產品的供給在其生產可能性邊界附近徘徊,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無法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金融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提高緩慢。
近年來,政府在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說明金融資源不斷從邊際上修正現有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金融產品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獲得改進,表現為金融效率的提高。但是,金融資源過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大銀行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改變,這種具有壟斷特征的金融資源配置結構,抑制了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效率的改進局限于現有的存量結構和融資制度內,表現為一種靜態效率,而動態效率依然較低,與經濟發展建設中中小企業的強大金融需求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事實上,主要銀行金融機構的小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目前也僅14. 3%(如建行)。
從金融資源配置的經濟和社會基礎來看,我國轉軌時期的融資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受操縱的利益交換體系,大銀行的市場權力得到保護,一部分特定的規模型企業具有多重融資選擇權,如資本市場融資、銀行貸款、隱性的政府注資等。而小企業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證,尤其失去了獲得稀缺金融資源的機會。因此,化解之道必然是打破壟斷,培育自由競爭的金融市場環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壟斷呢?
制度供給是對制度的“生產”和提供。當制度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利益集團與成本收益發生變化,就會對制度供給產生影響。制度需求是指按照現在的制度安排人們無法獲得潛在的利益或利潤,從而產生了對新制度或潛在制度的向往。制度均衡是指影響人們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的因素一定時,制度的供給適應制度需求。相應地,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出現了不一致。所以從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角度看,制度非均衡主要表現為制度供給不足與制度供給相過剩兩種形態。制度供給不足是指對新制度服務的需求的產生往往先于該制度實際供給的形成,從而造成制度有效供給不足。
我國金融資源配置中表現出明顯的制度失衡。首先是金融資源過多地集中于大城市。鄧學衷(2007)指出從1999年以來,我國短期農業貸款占短期貸款的比重雖有所增加,也不過是13%左右,對鄉鎮企業的短期貸款占比是9%,對個體和私營企業的短期貸款占比2.5%,這些與大企業的貸款金額形成鮮明的對比。其次,我國的金融資源過多地集中于國有大型銀行。2011年度,在全球最賺錢的10大銀行中,中國四家銀行榜上有名,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列前三位。其中全球最賺錢的中國工商銀行的營業收入的近六成來自存貸利差收入,二成三來自中間業務,一成八來自金融市場業務。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原來國有大型銀行的利潤來自于利差收入和手續費收入,而收入之所以如此高是通過壟斷實現的。為了使這些銀行利潤不斷擴大,只有繼續不斷地擴大它們的規模,使它們變成越來越大的超級金融航母。再次,作為立足于農業為“三農”服務的農業銀行城市化明顯。具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1.7萬億元,占其全部貸款余額的30.3%。這與國家在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中確定的“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總體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2012年農業銀行計劃改革試點達標縣支行共計達到565家,而它的全國網點數是23461家。最后,郵政儲蓄銀行的支農效果不明顯。郵政儲蓄銀行的市場定位是主要立足于農村,為“三農”服務,現在看來,它反倒扮演了農村金融資源“抽水機”的角色。鄧巖(2008)指出,郵政儲蓄銀行資金返回農村的比率只有7.41%,顯然在金融資源供給上,鄉鎮基層存在嚴重不足。
顯然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制度失衡源于利益集團的成本收益的權衡,稀缺的金融資源更愿意流入到成本低而利益高的地方,顯然中小企業和基層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中小企業在制度需求上顯然有更多的期待,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這就形成了政府強制的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明顯不匹配,而制度本身的內生性要求這種不均衡只能通過中小企業本身選擇和創造所需要的金融機構才能解決。所以解決制度失衡的渠道只能是走內生性道路,如引入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實現制度供給與需求相均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是政府支持下的金融壟斷造成了整個社會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從而使寶貴的融資資源更多地流向國有的大型企業,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權受到約束,融資難度大和融資成本高。制度的失衡違背公平原則,忽視了制度的內生性,弱化了金融效率,最終降低整個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
[1]聶輝華.制度均衡:一個博弈論的視角[J].管理世界,2008(8).
[2]薜亮,徐衛東,唐友偉.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探索[J].經濟師,2006(6).
[3]鄧學衷.農村中小企業融資:一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框架[J].經濟科學,2007(4).
[4]馮果,袁康.反壟斷視域下的金融資源配置和社會公平[J].法學雜志,2011(8).
[5]李詩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需優化社會信用環境[J].國際融資,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