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白智慧
據《經濟日報》報道,目前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占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分別占總量的60%、57%和40%;中小企業大約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所以,高度重視和發展中小企業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潮流的長遠方針。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否能健康發展更是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的走向問題。而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融資難。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經國務院同意于2011年6月18日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規定了16個行業中型企業、小型和微型企業的劃型標準。根據該規定,我國的中小企業基本上指具備從業人員少,營業收入少,資產總額小等特征的企業。然而,正是由于具備上述特征,導致中小企業面臨盈利能力不足,可擔保資產規模小的困境,加之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導致投資者不愿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來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由于中小企業管理不規范,自我積累意識薄弱,因此,其內部融資力量有限。只有當企業處于成熟期時,中小企業才會開始考慮并利用內部留存收益融資。剛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其內部權益融資的手段66.3%均來自于業主及主要出資者。
外部借款。中小企業在成立初期選擇的外部借款順序依次是親友貸款、信用擔保貸款、銀行抵押貸款。隨著企業一步步發展,才會出現信用貸款,租賃貸款,非金融機構貸款等方式。股權融資。2009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成立了為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服務的創業板市場,其建立的初衷主要是扶持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成長性企業,為風險投資和創投企業建立正常的退出機制,為自主創新國家戰略提供融資平臺,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添磚加瓦。然而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的創業板市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令人堪憂。
通過上述現狀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并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大力發展,其融資手段單一,融資金額不足的問題已經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應有的重視。對上述問題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考慮到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原則,貸款企業需提供不動產擔保或抵押擔保。而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根本不可能提供大額不動產作為擔保物或是抵押資產。因此,中小企業對于商業銀行借款融資的方式只能望而卻步了。
其次,由于中小企業還處于發展初期,企業經營,管理尚未步入正軌,利潤可能本就不多,加之積累意識薄弱,因此雖然內部留存收益融資的成本最低,但是企業未形成足以支持其發展壯大的內部留存收益。
再次,由于我國的政策法規制約,資本市場融資的硬性條件使得中小企業在主板市場上融資成為不可能。首先高門檻已經把中小企業擋在了利用發行債券獲得融資的大門之外了。加之,報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審批。由于法規的不確定性造成了審批主體的不確定,審批權限過大且無人監管又使得企業不得不去尋租,企業的融資成本再一次被加大。雖然創業板市場理論上降低了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門檻,但其非市場導向的審核機制并未從根本上緩解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綜上,中小企業金融信譽較差,銀行借款手續繁瑣,資本市場進入門檻高,創業板發展的不完善,相關法規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共同導致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在我國的中小企業陷入融資難的處境下,美國的中小企業從1947年,中小企業數不及806萬家發展到2000年已超過2300萬家,其總量占美國企業數量的98%左右,服務業更是高達99.7%,美國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及其成效可見一斑。
美國成立了專門負責小企業經濟支持的機構-美國小企業局(SBA),SBA的主要任務是借力提供貸款。SBA針對不同的情況和需求提供不同比例和金額的擔保。這樣SBA出面提供擔保吸引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既保證了中小企業順利得到需要的發展基金,同時其提供擔保的風險也小于政府直接提供資金支持,且銀行的風險有政府的擔保作支持而得到降低。因此,我國政府部門也可以考慮成立中小企業管理中心,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為解決小企業的直接權益性融資問題,美國在股票市場上開辟了“第二板塊”即NASDAQ股票市場,專為小型科技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自1975年美國證券商協會(NASD)制定了納斯達克上市標準之后,特別是1982年納斯達克分成了全國市場和小型資本市場之后,任何企業只要能滿足兩個層次市場中任意一個市場的上市條件(并認可它們所采用的做市商交易制度),都可以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對比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我國也可以借鑒其成功的經驗,逐步改善我國的創業板市場。如推行上市保薦人制度,并實行嚴格的職業分工。讓市場決定企業是否可以融到資金。監管機構監督企業財務報表是否作假,一旦財務作假實行嚴厲的懲戒制度,從根本上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樣市場的投資者基于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和對企業發展的預期決定是否購買該公司的股票。
在法規建設方面,美國早在1890年就通過了《謝爾曼法》,為小企業對抗大托拉斯組織的壟斷提供了法律基礎和保障,隨后的一系列法案不斷完善了反托拉斯法。1953年的《小企業法案》奠定了其小企業政策的基礎,同時為保障小企業基本法的實施,美國還制定了《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等配套法律。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美國在通過立法保障小企業權利的同時也采取了行政措施的加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從立法機關到行政機關的小企業管理局機制。和美國相比,我國法律在保護中小企業權益方面顯然力不從心,究其原因就是我國未建立與法律制度相匹配的行政力量,法規的落實和執行未達到應有的保證,造成制度的可行性不足。因此,作者建議我國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保護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直接管轄,專門對中小企業實行管理并提供服務。這樣就解決了法律制度力量不足的問題,真正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隨著各國經濟從行政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移,從以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的轉移,中小企業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加明顯。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其在滿足基礎人群消費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的保持多元化的角色都使得大力扶持發展中小企業成為國家下一次經濟騰飛的制勝法寶。因此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快速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已成為大勢所趨。
[1]徐良平.中小企業創新融資與創業板市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釋義2011[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3]慕繼豐,馮宗憲.哪種金融體制更有利于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1(4).
[4]樊綱.創業板推出時機已完全成熟[N].中國證券報,2001.
[5]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2001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