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吉林
白內障是眼科最常見疾病之一,也是我國致盲的最主要原因。近年來,由于微創手術的興起,使得小切口白內障手術也隨之產生,且術后療效顯著。小切口白內障手術指的是切口<6 mm,包括超聲乳化(3 mm)、激光乳化(1 mm)和非超聲乳化手術。其中,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最有實用價值(1]。自2009~2011年我院采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進行白內障手術62例,現報告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62例(70眼),其中男28例(32眼),女34例(38眼),雙眼發病17例;年齡24~86歲,平均64.5歲。其中單純老年性白內障55例(62眼),外傷性白內障7例(8眼),合并糖尿病4例(5眼),合并青光眼4例(4眼)。術前最好矯正視力<0.05 61眼,0.05~0.2 9眼。手術由已熟練掌握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的1位醫生操作。
1.2 手術方法 術前對合并癥進行治療,術前3 d給予復方新霉素眼藥水點眼,術前1 d沖洗淚道,術前晚10點口服舒樂安定2 mg。術前30 min以托品酰胺散瞳。手術器械、手術敷料高壓滅菌,黏膜型碘伏沖洗結膜囊。常規消毒鋪巾。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作球周麻醉,輕輕按摩眼球3~5 min。開臉器開臉后作上直肌牽引固定線,作以穹窿部為基底的結膜辨并燒灼止血。用鞏膜逐道刀于12點距角鞏膜緣后2 mm處做“反眉形”或“一”字形板層鞏膜遂道,切口長約6~7 mm,前方到達透明角膜約2 mm,使其隧道長約4 mm,內寬外窄呈梯型狀,用3.2穿刺刀刺破角膜內層至前房,透明質酸鈉注入前房。10點鐘角膜緣15°刀做側切口。擴大內切口,用撕囊鑷做“環形撕囊”或做“信封式”截囊。前囊膜下注水。做水分離使核浮起,輕輕轉動晶體核,使其進入前房,晶體核前后注入粘彈劑保護后囊及角膜。用圈匙伸入核后晶體調位鉤放在晶體核前,輕壓切口后唇邊后退,雙手法娩出晶體核。軟核可用單針輕壓切口后唇邊注水的方式娩出。接注吸器注吸皮質至前房無皮質殘留。前房注入粘彈劑,植入硬性人工晶體,調整人工晶體位置,置換粘彈劑。側切口注水使前房形成,眼壓稍高,平復結膜辨后燒灼切口使之粘連。用妥布霉素20 mg與地寒米松針混合液約1 ml做球旁注射。無菌紗布包眼敷。術后第2天復方新霉素或典必殊開放點眼,注意觀察術眼有無出血、感染、切口有無滲漏、角膜水腫、眼壓及視力恢復情況等。術前半小時開始靜脈滴注抗生素,術后48 h停用。
術后1個月最佳視力0.5~1.0為48例(53眼)占75.7%;最佳視力0.3~0.5為14例(17眼)占24.3%;脫殘率達到11%。術后7 d內出現角膜水腫4例,前房出血1例,虹膜睫狀體炎2例,一過性高眼壓10例,經處理未見嚴重并發癥。
白內障,尤其是老年性白內障,是最常見的眼病之一,占致盲眼病的25%~50%。據統計,當今世界有1500萬白內障致盲患者,而我國普查統計,有400萬~500萬白內障患者。白內障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通過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恢復視力。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自內障摘除手術的主要優點有:①簡便易學,適應證廣。只要有顯微手術和傳統的白內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狀植入術的基礎和經驗,就很容易掌握,而且不受核的軟、硬程度的限制。②該手術不需要昂貴的超聲乳化設備和相應配件,治療費用低廉,特別適合廣大農村患者,且可以避免超聲乳化加大熱量所致的角膜內皮損傷,更為安全[2]。③ 切口小,組織損傷輕,利用圈匙和調位鉤雙手法將晶狀體核取出,避免了大硬核娩出時切口小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切口擠壓作用使核變小甚至達到碎核的目的分次出核,而不用擴大切口。④切口自閉性好:采用鞏膜隧道切口,內外切口呈階梯狀,切口密閉性好,術中容易維持前房深度,使手術過程處于相對密閉的狀態,前房波動小,減少了術中后囊破裂玻璃體脫出、爆發性脈絡膜上腔出血的危險。避免了術中虹膜脫出。⑤術后散光小,視力恢復快。白內障術后形成的散光是影響裸眼視力恢復的重要原因。散光的程度與切口的大小、形狀、位置、縫合方式、線結的松緊等因素有關,其中切口的大小最為重要,切口長度與白內障術后手術源性角膜散光程度成正比。小切口手術一般長5.6~6.0 mm,少數較大而硬的核可至7 mm,并且切口自閉,不需縫合,術后產生角膜散光較小。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相對超乳較容易掌握,學習時間短,手術安全,并發癥少,術后視力恢復快,成本低,最適應基層醫院開展,尤其適合在大規模開展民生工程白內障復明工作中推廣應用。
[1]鄒玉平.自內障手術實用手冊.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73.
[2]李春龍,王文華.非超聲乳化小切口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中國醫藥導報,2008,5(2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