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青 王成 王飛
鎖骨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其中男女比例約為2∶1,占所有骨折的5% ~10%,占肩關節損傷的44%[1]。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鎖骨骨折110例,采用切開復位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0例,男73例,女37例;年齡16~62歲,平均32歲。左側65例,右側45例;車禍傷51例,高處墜落傷32例,運動損傷2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骨折分型:橫形骨折10例,斜形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85例。新鮮骨折109例,受傷到手術平均時間3 d,鎖骨骨折術后骨不連需翻修植骨1例。
1.2,位,患側肩下墊枕。手術切口以骨折端為中心向兩側沿鎖骨方向切開5~8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部分切開附著于骨折兩端的胸大肌、三角肌、斜方肌,注意保護鎖骨上神經,剝離骨折兩斷端上面少許骨膜約1 cm,應盡量保留骨塊的骨膜,清除骨折端血凝塊、粉碎大骨折塊和長斜形骨折先用螺釘固定或粗絲線臨時捆綁再行復位。復位后,根據鎖骨外形塑形鋼板,置鋼板于鎖骨上方,復位鉗固定骨折端和鋼板,在鉆孔及置入螺釘時在鎖骨下放置骨膜剝離子加以保護,以免不慎損傷鎖骨下血管、神經及胸膜。鉆孔后選合適攻絲錐攻絲,測深后取合適皮質骨螺釘固定。骨折兩端至少保證3枚螺釘。固定后直視下見骨折端對位良好,清洗創口,徹底止血,逐層關閉創口。
1.3 術后處理 手術后患側肩肘懸吊帶保護,早期在無負重的情況下主動活動上肢,骨折愈合前患側上肢不行支撐和負重活動。
110例隨訪3~24個月,平均10月,無鋼板松動、斷裂和再骨折發生,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皆得到解剖復位,切口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為2~6個月,平均3個月),無感染、畸形愈合等并發癥發生。
既往的觀點認為鎖骨骨折不需要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的治療使用“8”字繃帶或鎖骨固定吊帶制動,此類治療應用簡單,但無法繼持復位的作用,不僅讓患者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而且全造成皮膚壓迫壞死,血管神經損傷等后果。同時,會造成骨折畸形愈合且有明顯的骨縮短、從而使肩部的力學關系發生改變,對肩關節功能造成影響,甚至可能產生長期的疼痛。而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可以大大縮短住院時間,并可以早期恢復功能訓練。較多文獻說明,對于有移位的鎖骨骨折,使用手術治療后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明顯大于傳統的非手術治療[2]。越來越多的醫生也認識到既往鎖骨骨折術后不愈合主要的原因在于手術技術上存在著失誤,只要手術技術適當,并不會阻礙骨折的愈合過程。
以往采用克氏針鋼絲內固定,不能對抗鎖骨的旋轉和骨折端成角移位,造成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易發生克氏針游走移位,血氣胸、釘道感染等并發癥。雖然創傷較小,但達不到牢固固定的目的,肩關節功能恢復不滿意。
鎖骨骨折采用鎖骨重建(解剖)鋼板逐漸成為標準化治療方案,具有鋼板強度高、手術操作簡單、內固定牢固、不易松動斷裂,同時鋼板與骨接觸面積小,對骨面的血運影響小,有利于骨折愈合,能達到鎖骨骨折內固定的生物力學要求,早期就能功能鍛煉,有利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
[1]田偉主編.積水譚實用骨科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61-967.
[2]唐尚權,楊達華,李堅,等.重建鋼板和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對比研究.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7):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