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學院 張舒涵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的經濟波動會迅速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國際間傳導。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貿易受到嚴重影響。中國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對外貿易也受到重大沖擊,2008年12月起,我國對外貿易自“入世”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入2010年以來,世界各國經濟逐漸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呈現復蘇的態勢,但是世界經濟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有可能使經濟出現反復波動。因此,回顧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及時做好準備,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波動和挑戰。
金融危機以國際貿易為傳導渠道的影響機制,一方面通過影響另一國的進出口, 直接對該國的國內經濟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危機的爆發會改變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貿易條件,從而改變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力。
在國際貿易的影響機制中,一國的對外開放度越高,對國際貿易的依存度越高,危機所引發的需求、供給效應就越容易被傳導和放大。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程度加快,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并對我國經濟在這段時期的高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從數據來看,200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比重占GDP 的比重已接近45%,外貿依存度逐年提高,2007年外貿依存度高達65%,對美國的出口依存度更上升到38%左右。較高的外貿依存度以及與世界密切的貿易聯系,使我國經濟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
金融危機爆發后,給世界各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從2008年開始,全球GDP和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開始下降。不僅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自2008年三季度起經歷了連續3個季度的萎縮,危機的蔓延也使得歐洲、日本等國家的宏觀經濟出現嚴重衰退。長期以來,歐美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市場,金融危機直接使中國的進出口需求大幅減小,原本快速發展的出口形勢被逆轉。
由于存在影響時滯,2007年全年我國進口與出口總額仍呈上漲趨勢,增長率為23.5%,其中進口9558億美元,出口12180億美元。進入2008年后,金融危機的貿易影響效應開始擴大,我國不論進口還是出口增長都明顯放緩。從2008年8月開始,我國進出口總額開始出現下滑,進口額、出口額的增速也在11月起由正轉負。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到2009年前三季度,出口貿易在2009年2月下降至最低,僅為649億美元,進口額在2009年1月下降至513億美元。直到2009年11月份,中國進口額才開始出現正增長,而出口貿易于2009年12月份起出現正增長。
憑借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中國制造業等外貿出口型行業獲得巨大成本優勢,在國際上一度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不斷貶值,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為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對人民幣升值不斷施加壓力,使人民幣相對美元大幅升值,中國的出口產品逐漸喪失原有的價格優勢。出口競爭力的降低使得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出現停產或倒閉,進一步引發了失業等社會經濟問題。本質上對我國過度依賴外向經濟的增長方式產生沖擊。
危機對我國貿易的影響除了進出口總額外,還表現在我國主要貿易對象及貿易市場結構的變動。我國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恰恰是受本輪經濟危機沖擊嚴重的地區,對我國的進口需求大幅削減。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受危機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2009年2月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24%,對日本出口下降27.5%,而與此相對,此時期對巴西、印度及東盟的出口增長較為明顯,2007和2008年對印度出口的增長率分別達64.7%和39.2%。這反映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貿易對象結構發生了一定轉變。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當一國經濟衰退時,往往會出于保障國內經濟的目的,違反自由貿易規則,出臺貿易保護與限制措施來抑制外部環境的沖擊。這必然使我國等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受到較大沖擊,面臨的貿易條件惡化。
貿易問題研究機構在2009年9月的數據顯示,各國政府正計劃的貿易保護措施多達130項。由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大,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針對的重點,我國企業頻繁遭受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護措施。2008年前10個月歐盟新發起的14項反傾銷調查中,有6項針對我國。2008年中國遭到的反傾銷案例占全球的43%之多。
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影響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利潤,而且嚴重損害我國的國際聲譽,使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惡化,間接加劇了金融危機對我國貿易的影響程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國經濟發展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方面加快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經濟波動通過國際資本流動渠道、國際貿易渠道等在各國間傳導,貿易國之間的經濟周期聯系越來越緊密。隨著對外開放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已經深度參與到國際競爭和分工合作中,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和總體經濟形勢造成的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如何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此次危機,將其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國政府和企業在過去幾年及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近些年出口貿易一直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下滑導致外需減弱,企業普遍面臨訂單減少、生產規模縮減的問題,更加說明了我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呈現回落態勢,由2007年的65%降低至2011年的50.1%。轉變過度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循序漸進,短期內通過拓展多種出口渠道,優化出口市場結構,分散過度集中于某一出口市場的風險,中長期應該把擴大內需、刺激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國際經濟新形勢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首先,通過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加強與貿易伙伴的協作,提倡用協商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其次,完善我國法律防范體系,掌握相關國際規則和標準,增強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企業也應發揮應對貿易問題的主體作用,著眼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謹防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增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危機后中國政府已經推出了有力措施擴大內需和增加消費,主要包括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注重投資領域的選擇和提高投資效率;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實施結構性減稅,以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盡管現在危機的影響已經減弱,但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從企業層面而言,出口企業應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重視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從政府層面而言,要進一步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推進以出口、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向以內需為主導的增長模式轉變。
[1]石紅蓮.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傳導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10.
[2]戴翔,張二震.危機沖擊與中國貿易“超調式”震蕩的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
[3]蔣瑛,曾忠東.美國金融危機的貿易傳導機制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國際貿易,2011.
[4]陳雨露,龐紅,蒲延杰.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J].中國金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