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謝苗
2009年下半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以來,整個歐元區開始步入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進而發展為制約并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場“債務風暴”。從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紛紛下調希臘主權評級開始,歐元區其他國家也陸續遭到降級,在今年的1月份,法國和奧地利喪失了最高的3A評級,這將使歐元區國家的債務融資成本急劇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在過去2年多的時間里,歐盟領導人啟動了歐元的改革、敲定了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杠桿化的兩個方案、在歐元區實行“財政聯盟”,實行統一的財政政策,這些方案的實施仍不足以遏制主權債務危機的進一步蔓延。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歐盟國家實行貨幣緊縮,進一步遏制了經濟的增長。歐盟國家在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是非常巨大的,政府對債務高度依賴,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其利息的支出已超出國家財政的支付能力,再加上國家信用評級的下調,融資成本的升高,對這場債務危機更是雪上加霜。時至今日,這場牽動全球經濟的債務危機遠未結束,當前歐盟領導人分歧存在,使得歐元區經濟前景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讓人看不到盡頭。
受歐債危機影響,歐元對世界上一些主要貨幣的匯率呈持續下跌趨勢,其中對人民幣匯率也是大幅下跌的。自2009年11月以來,歐元對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從10.3470開始下降,并一直處于低位,雖說在2011年9月初有過反彈,突破了9的高位,但之后又迅速下降,仍在低位徘徊。2011年全年,歐元對人民幣貶值幅度為7%,今年歐元對人民幣貶值的速度也是有增無減,2012年5月23日,歐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7.9980,創下了2002年6月以來的新低,此為10年來首次跌破“8”的整數關口。
歐元的大幅貶值,使得中國出口的商品價格被動提高了,削弱了這些商品在歐洲的競爭力,同時也會給那些以歐元作為結算單位的中國企業帶來很大的匯兌風險。假設有一個企業,在歐元對人民幣匯率是9的時候簽約了價值100萬歐元的訂單,但是到了交貨的時候,歐元貶值到了1歐元兌換8.5人民幣,那么這個企業僅僅是匯率的波動就損失了50萬的人民幣,這對中國眾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嚴重擠壓了并不豐厚的利潤空間,也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威脅到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是歐盟貿易合作的大國, 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希臘、法國、意大利等多國推行財政緊縮計劃,削減赤字,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各國的公共支出能力下降,社會福利能力降低,并進而導致民眾的購買力下降,這將直接影響進口需求,對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帶來挑戰。受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采用各種措施來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促進居民就業,擴大內需,這也將對我國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歐盟各國信用等級的下調,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風險加大,中國出口型企業權衡利益,也會審慎的考慮這些風險,從而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歐債危機加深,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歐盟開始表露出越來越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勢頭。2010年,歐盟對我國產品發起11起貿易救濟調查,比2009年增加了57.1%,是世貿組織成員中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進入2011年,歐盟委員會于5月14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銅版紙開征正式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這是歐盟首次對中國產品動用反補貼措施。到今年,歐盟于2月22日對中國出口的有機涂層鋼板發起反補貼調查,又于4月27日,應歐盟自行車生產商協會的申請,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自行車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2011年歐盟對中國所采取的“雙反”措施,與之對應的,中國也對歐盟的馬鈴薯淀粉采取“雙反”措施,這使得雙方的貿易磨擦再次升級。歐盟于2010年對中國的銅版紙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經過15個月的調查,到2011年5月,歐盟認為中國存在嚴重的違反WTO規則的補貼行為,包括低價出讓土地使用權,給予不同的稅收和通過低息貸款激勵對銅版紙行業進行補貼,并決定對中國企業征收4%~12%的反補貼稅和8%~35.1%的反傾銷稅。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決定對中國的銅紙板采取“雙反”措施前不久,WTO上述機構剛剛就美國對中國鋼管等產品的“雙反”案做出裁決,裁定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實行的“雙反”措施,存在“雙重救濟”情形,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在此情形下,歐盟對華產品仍采取“雙反”措施,無異于給中歐貿易發出了一個信號:一方面,歐盟對中國的救濟措施將從注意反傾銷向注重反補貼方向轉變;另一方面,歐盟在面對中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表現出了某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將會用各種手段限制中國產品對歐盟的出口。
與此同時,2012年是選舉年,部分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減緩與政治選舉疊加,為了轉嫁國內危機與矛盾,外貿問題明顯趨于政治化,可能采取更多手段保護本國產業,以滿足國內許多利益團體的訴求。
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國家內需縮小,歐洲的企業亟須尋找出路,經濟實力強大的中國則是潛在的目標市場之一,這勢必擴大中歐的經濟往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日前發布的《2011年歐盟在華投資企業商業景氣調研報告》,無論是從企業的盈利狀況還是從行業的宏觀景氣情況來看,受訪的歐盟在華投資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對中國市場抱有充足的信心。在受訪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對未來3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多數表示將會擴大在華投資。
我國海外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基本思路是“穩定歐美日、深耕港澳臺、經略東南亞、開拓拉美非。”我國加入WTO后,與地區間的經貿合作逐漸加強,今后的國際貿易中還應該通過多種貿易合作方式與各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穩固的關系。目前我國的出口還主要依托于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國家,今后應當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使出口國多元化。才能夠減少某個經濟體出現問題時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在歐元持續貶值的背景下,一些出口型的企業可以用風險轉移的手段來防范貿易風險,即購買保險以將部分貿易轉移給保險公司。另外,出口企業還可以購買遠期合約等金融衍生品來固定價格,以規避匯率變動的風險。
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一改往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紛紛向中國投資者伸出橄欖枝,歐洲有所貶值的資產,對中國企業也是很具吸引力的。中國企業可以借此機會從發達國家競爭對手中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來改善與擴大自身的業務,借機進行產業升級。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之前我國的出口企業大多都是產業密集型等,即許多專利,商標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賺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而已,一直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向產業鏈的上端靠近是所有企業發展的方向。在歐債危機的機遇下,中國企業可以收購一些在產業鏈的同一位置或跟高端的企業,向產業鏈的上游積極擴張。當前歐洲國家急需資金去拉動經濟,中國企業可以針對技術弱項,針對性地攻克高精尖領域的企業,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歐債危機的蔓延使我國企業更容易參加國際并購,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股權投資等參與一些著名的品牌,這既減小了投資風險,又有利于長遠發展。
[1]羅傳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對中歐貿易的影響研究[ J].國際貿易問題,2011.
[2]劉迎霜.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
[3]鄭寶銀,林發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10.
[4]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歐關系重點學科課題組.2011年中歐關系的回顧與展望[J].歐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