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侯智
頑固性呃逆病程較長,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情緒,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內關穴為臨床針刺治療呃逆的效穴,但臨床上一些腹部手術患者應用某些藥物或臥床體位不適引起的嚴重呃逆,按照常規療法辯證治療,治療時間長,且效果不盡人意。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康復理療科采用內關穴位注射46例,均獲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呃逆持續時間1~7 d,其中,腹部手要應用藥物或臥床體位引起的37例,無特殊原因誘發的9例。
1.2 治療方法 取穴:雙側內關(腕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經常規消毒后,用2 ml注射器抽取山莨菪堿注射液2 ml,垂直刺入內關穴內,出現酸脹感,回抽無血后,快速推入,每穴注射1 ml,使局部有強烈的酸脹感后出針按壓針孔即可。
2.1 療效判定標準 30例治療1次后痊愈占65.2%,12例治療2次后痊愈占26.1%,1次穴注后癥狀減輕,需多次治療方可癥狀消失,偶有復發者4例,占8.7%,總有效率100%
2.2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發生口干舌燥者14例,占30.4%,面頰發紅發熱者6例,占13%。
呃逆,指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常伴有胸膈痞悶,脘中不適,情緒不安等癥狀。相當于西醫學的膈肌痙攣。除單純膈肌痙攣外,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病、尿毒癥、胸腹手術后引起的膈肌痙攣均可引起本病。
中醫認為,呃逆之病在膈,病變的關鍵臟腑在胃,還與肝、脾、肺、腎諸臟有關。基本病機是氣逆動膈。凡上、中、下三焦諸臟腑氣機上逆或沖氣上逆均可動膈而致呃逆。胃居膈下,其氣以降為順,胃與膈有經脈相連屬;肺處膈上,其主肅降,肺胃之氣均以降為順,兩者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如上焦肺氣或虛或郁,失于肅降;中焦胃氣失于和降,或胃腸腑氣不通,濁氣上逆;下焦肝氣郁結,怒則氣上;腎不納氣,虛則厥逆等均可動膈,亦可致呃。
呃逆發作頻繁,癥狀典型,持續時間超過24 h者,稱之為頑固性呃逆。山莨菪堿為M膽堿受體阻滯藥,具有明顯的外周抗膽堿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痙攣,能抑制大腦皮質中樞,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阻滯交感神經活動,減輕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中斷疾病的發生和進一步發展。
內關穴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內關,內在之關要,在《靈樞經脈》中又稱為“兩筋間”。因位于腕臂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處取穴,穴歸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陰維脈聯系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并會于任脈還與陽明經相合,以上經脈都循行于胸脘脅腹,故內關又善治胸痛、脅痛、胃痛、心痛、結胸、反胃、胸脘滿悶、脅下支滿、腹中結塊等癥。
采用山莨菪堿內關穴注治療頑固性呃逆可同時發揮穴位和藥物的雙重協同效用,相得益彰,從而使膈肌得以松弛則呃逆自止。且山莨菪堿治療廣譜率高,不良反應較少,用藥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臨床上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