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 丘冰青 王文耕 陳海燕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癥、糜爛、潰瘍,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臨床癥狀以反酸、燒心、胸骨后痛多見,臨床上多應用抑酸藥、促動力藥、黏膜保護藥進行治療。近年來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故對RE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我院用埃索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反流性食管炎128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56例,其中男144例,女112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48.6歲,所有患者均有燒心,反酸,胸骨痛等食管返流癥狀,胃鏡證實為反流性食管炎,以下病例排除在外:①胃、食管腫瘤及手術史、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狹窄、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②嚴重心、腦、腎疾病及可致胃腸癥狀的其他全身性疾病。③4周內服用抑酸劑、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④妊娠和哺乳期婦女。以上患者隨機平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28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次,2次/d,對照組給予口服雷尼替丁20 mg/次,2次/d,兩組均聯合應用多潘立酮20 mg/次,3次/d口服,療程均為6周,治療后均做胃鏡復查。
1.3 療效標準 治療6周后,根據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前后內鏡檢查結果,分別判斷療效。顯效:原有的癥狀全部消失。有效:原有的反酸、燒心、胸骨后痛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原有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變化。胃鏡判斷標準:食管炎消失者為治愈,改善≥1個級別為有效,改善不明顯為無效。
2.1 臨床療效 治療6周后,觀察組顯效87例,顯效率為67.97%,有效例數32例,無效例數9例,臨床癥狀有效率為92.97%(119/128),對照組顯效43例,顯效率為33.59%,有效例數47例,無效38例,70.31%,臨床癥狀有效率為(90/128),兩組顯效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內鏡下療效 胃鏡檢查后觀察組顯效76例,顯效率為59.38%(76/128),有效例數40例,有效率為31.25%(40/128),無效例數為12例,總有效率為90.63%(116/128);對照組顯效38例,顯效率為29.69%(38/128),有效例數為60例,有效率為46.88%(60/128),無效例數為30例,總有效率為73.40%(98/128)。觀察組中出現輕微頭痛2例,輕度腹瀉1例,對照組出現便秘1例,均可耐受,未影響繼續用藥,治療后復查肝功、腎功均未見異常。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道反流病的一種類型,是多因素參與的酸相關性的上消化道動力性疾病,多由食道下端括約肌功能減退,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害等因素引起,治療目的為控制癥狀,減少復發,治療原則為抑酸、促進胃排空。藥物治療主要是抑酸治療,同時輔以促胃腸動力藥。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療確實對過度的食管黏膜暴露及其產生的癥狀和黏膜損害有效,但單用抑酸劑對反流性食管炎并不十分滿意。埃索美拉唑呈弱堿性,是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是奧美拉唑的S型光學異構體,通過特異性靶向作用機制,減少胃酸分泌,起效迅速,抑酸能力強,效果持久,減少食管的酸暴露,故能迅速緩解癥狀并促進損傷的食管黏膜得以恢復。雷尼替丁為H2受體阻斷藥,對基礎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強,而對進食、胃泌素、迷走興奮及低血糖等誘導的胃酸分泌抑制作用較弱,可用于無并發癥的胃食管返流。多潘立酮能促進乙酰膽堿釋放而加強胃腸蠕動,促進胃的排空,防止食物反流,發揮胃腸促動藥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因此我們認為埃索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反流性食管炎顯效,值得推廣。
[1]朱雅碧,陳軍賢,黎紅光,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同療法的總體評價(附112例臨床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3,12(3):186-189.
[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反流性食管病(炎)診斷及治療方案(試行). 中華內科雜志,20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