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玲 鞏越麗 李會丹 袁梅 吳超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應而壞死的病癥。抑郁是心肌梗死后的常見癥狀。心肌梗死后抑郁可能增加心梗患者心原性猝死的危險性[1-2],并且給患者的康復帶來困難。所以,對心肌梗死患者做好心理干預至關重要,不僅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而且良好的心理干預還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為進一步了解MI患者的抑郁情緒及心理干預的臨床意義,我們對120例心肌梗死抑郁情緒的患者進行了觀察。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心梗患者120例,行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漢密頓抑郁量表(HRSD)評估,確定患者是伴有抑郁情緒的心梗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干預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心律失常、心功能、肝腎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硝酸甘油、溶栓、ACEI等藥物);干預組則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包括包括MI基礎知識宣傳教育、飲食控制、血脂血糖血壓控制運動鍛煉等。心理干預包括:①向患者講解病因,讓患者端正對疾病的態度,讓他們知道最近的治療狀況,醫護人員自信而親和的態度很重要。②耐心地傾聽患者的傾訴,同患者一起分析病史,給予建議與指導,消除患者抑郁的情緒,喚起對付疾病的信心與勇氣。③采用認知療法,心理疏導,科學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不良認知。④指導家屬探視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現出情緒激動,讓家屬了解患者的心理并結合其性格幫助患者。
2個月后,行ZungSDS、HRSD評估,并對患者的軀體癥狀、心律失常、心功能、病死率及住院天數進行觀察。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DS、HRSD評分比較:對照組40例SDS平均得分為42±7,3個月前SDS平均評分為49±8;對照組40例DRSD平均得分為21±7,3個月前DRSD平均評分為29±6,較以前改善。干預組80例SDS平均得分為32±5,3個月前SDS評分為48±7;干預組80例DRSD平均分為10±4,3個月前DRSD評分為30±7。干預組改善更加顯著。兩組患者軀體狀況與心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且干預組優于對照組。
心肌梗死(MI)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常見的疾病之一,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它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生理上的改變,也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研究發現心肌梗死(MI)患者存在抑郁癥狀[3-5]。抑郁的發生與經濟負擔、家人的關心程度、自己的信心有關,心肌梗死患者容易覺得患病給家庭帶來負擔,多次地住院容易使疾病的治療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抑郁的情緒。
心理干預是現代醫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要著重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心理狀態,減輕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促進其心理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對MI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使他們產生良好的心情和樂觀的情緒,增強MI患者的抗病能力,有利于身體的恢復。在對MI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時,要掌握在患者不同的病期、不同的心理特征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技巧,語言要有科學性、針對性、教育性。
本研究發現對MI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使患者精神放松,并對患者的軀體癥狀、心律失常、病死率及住院天數有了明顯的改善,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情緒,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疾病的恢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陳義漢,龔蘭生.QT離散度.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5,23(4):307-309.
[2]楊菊賢.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慮或抑郁時的診斷與治療.國外醫學·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2002,29(2):67-70.
[3]劉文果,王慧,趙相英,等.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前情緒狀況調查. 健康心理學,1999,7(3):281-282.
[4]劉虹,徐慶科,管軍,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情感障礙的調查.齊魯醫學雜志,2000,15(3):179-180.
[5]唐振坤,陳德彩,楊永信.心肌梗死心理狀況調查.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