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石丹丹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武舜臣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責任理論和實踐也實現了發展,如何將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緊密連接在一起成為廣大學者以及社會各方面的聚焦點。由于目前我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公司治理,因此社會責任內生嵌入于公司治理已經成為公司治理的迫切需要。
關于文化最權威的解釋是Hofstede(1980)對文化的解釋:文化是區別不同民族成員的集體心理模式。文化會對會計、公司內部控制、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公司治理、社會責任都產生影響。
福山(2001)指出信任在價值創造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社會的繁榮。Zucker(1986)總結出了信任的三種模式:來源于過程的信任、來源于特征的信任和來源于制度的信任。沈秉勛(2009)通過比較分析中、日、美三國的國家文化以及企業文化的不同特點,指出中國應該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中國特色的“中國制造”品牌化道路。
文化中誠信這一思想已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很多學者專門研究了誠信對公司治理的影響,而誠信恰恰又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背后的基本支撐之一。王懷林(2006)在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問題進行文化解釋時指出股份公司和經理式公司治理,關鍵是要有信用制度的支撐,而信用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信任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
關于文化對公司治理模式的影響及比較的文章比較多,而文化對社會責任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影響的文獻則并不多見。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日益增多,對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的這一觀點大都比較認可,這也就是Granovetter(1985)針對低度或過度社會化的不足,提出的一種中度社會化的社會嵌入理論。陳仕華(2011)根據這一中度社會化的社會嵌入理論著手審視公司治理,并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揭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認知框架會對企業選擇什么樣的公司治理模式產生影響,而企業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的相互影響反過來又影響個人的認知框架。
徐光華(2007)從共生理論為基礎的戰略評價績效模式出發,指出社會責任和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的關聯度,公司的經營績效、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之間存在一種“績效鏈”,三者相互驅動,這也就是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的創新模式——時鐘模式。
陳仕華(2009)認為由于連鎖董事可以深切體驗由他們聯結而成的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這也會影響他們在其他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的預期,而這些預期會影響和塑造經濟行為人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和動機,進而影響這些人制定公司治理準則和治理結構。
實際上,對社會責任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不分彼此,也就是讓社會責任內生嵌入于公司治理,另外一種就是公司治理在前,社會責任在后。第二種觀點實際上是最初的一種研究觀點,這種觀點將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隔離開來,實際上是很狹隘的。要想獲得長遠的利益,社會責任必須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將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內部才是最權威的做法。
從研究以及實踐來看,文化對社會責任內生嵌入公司治理的影響已經無法推翻,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一觀點。
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目標已經得到了公認,因此要建立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導向的公司治理結構。社會責任是企業價值最大的一個目標之一,社會責任若能嵌入公司治理,并能發揮作用,才能實現共贏。公司履行社會責任不能提升公司業績的原因在于公司沒有建立起健全的治理結構,沒有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公司的戰略規劃(楊伯堅,2012)。公司的員工認同度、忠誠度、企業信譽等一系列企業文化對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從而提高公司業績已經提出了迫切要求。
社會責任的特點也體現了文化對公司治理的社會嵌入性影響。支撐企業長期做下去的是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集聚了誠信、合作、雙贏、責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司的長遠發展。這種以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文化與公司不斷產生融合,通過給企業帶來利益,使得社會與企業之間產生一種互惠互利的價值觀,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實際上,社會責任應作為一種不可忽視且日益重要的價值創造來看待(高漢祥,2012)。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論》中就指出經濟活動是基于社會和道德之上的,如果離開這些習慣和道德,人們之間的交易活動就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交易的基礎就會動搖。但是文化對經濟的作用卻往往得不到重視,只有在很多經濟理論解釋不了實際的時候,才把文化作為一個補充。另外,文化具有很強的多樣性,這促使經濟行為也有所不同。而公司治理是一項典型的經濟活動,公司履行社會責任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經濟活動,因此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但是文化并不只是一種泛道德的思想,它能否發揮重大的控制社會的作用還取決于和整個世俗生活思想體系的融合程度(吳水澎,2006)。
通過以上文化對公司治理的社會嵌入性影響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關于社會責任內生嵌入于公司治理,文化的確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基于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的影響,但是不局限于單一的范圍。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有所不同,除了傳統的單一的思想價值觀念,更應該認識到當今社會中文化的關鍵作用。因此,必須把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念與現如今主流的價值體系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有益的主流價值觀,促進有利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
其次,多樣性是文化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實踐也證明,很多公司治理失敗也是因為沒有充分重視文化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觀念會發生變化,這對公司治理也是一種挑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公司治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了解文化對公司治理的社會嵌入性影響,必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最后,從文化中來,到文化中去。認識到了文化對社會責任內生嵌入于公司治理的重大影響遠遠不夠,重要的是如何把這種影響剖析開來,利用這種影響,為公司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將社會責任在文化中嵌入于公司治理。
總之,深刻理解文化對公司治理的社會嵌入性影響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認識到這一點,對改變我國目前盛行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逐步形成有利于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公司治理模式意義重大。這也與為什么我們目前大力倡導以德治國,建設文化強國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在新的時代下,我們需要深刻反思我們的文化之路為什么要走,應該怎么走才能走得更長遠,走得更穩健。
[1]高漢祥.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被動回應還是主動嵌入[J].會計研究,2012(4).
[2]王懷林,馮登燕.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的文化解釋[J].管理世界,2006(7).
[3]楊伯堅.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和公司業績[J].經濟經緯,2012(3).
[4]吳水澎,尚兆燕.網格/團體理論:會計監管的文化視角[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5]陳仕華,李維安.公司治理的社會嵌入性:理論框架及嵌入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11(6).
[6]孫萬萍.論上市公司誠信缺失的治理對策[J].商業研究,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