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虹 王悅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及人們對生存狀態高質量的追求,關節鏡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微創技術。對膝關節損傷而言,膝關節鏡技術因其具有應用范圍廣泛、破壞膝關節結構與功能程度小、診斷準確、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已成為治療膝關節疾病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關節鏡是一種比較安全、實用的新技術,它不僅可在直視下觀察關節的形態和動態,對關節的病損做出準確可靠的診斷,且能同時行手術治療及組織檢查,還可通過關節鏡的閉路電視顯示放大病變部位,配合手術操作,同時為教學、科研提供資料[1]。另外,鏡下手術與關節切開相比,具有損傷輕、術后痛苦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療效顯著等優點[2]。由于關節鏡在臨床中的鋼釩應用,給護理工作提出許多新的課題,能否與正確的對關節鏡手術患者實施良好的術后護理康復指導,將直接影響術后的臨床應用效果。
本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15~60歲;鏡下手術19例,其中滑膜皺襞切除6例,半月板選擇性切除3例,軟骨面修正術3例,關節內游離體摘除4例,鏡下手術后的住院時間平均為7.2 d,與關節切開術后平均住院為14 d相比,平均住院天數縮短6.4 d。
2.1 臥位 本組87%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關節鏡術,術后因麻醉的需要平臥6 h,之后可根據患肢情況取半臥位,但時間不宜過長,本組有10例患者因術后體位不當,出現下肢腫脹,當減輕或預防患肢腫脹,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壓包扎前,除功能鍛煉,不負重活動患膝外,常規應平臥直腿屈髖抬高患肢20°~30°,有助于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及防治肌肉萎縮。當避免患者單一體位造成的勞累和不適,還可將患肢抬高與平放,交替進行。
2.2 患肢血運與疼痛觀察的護理。
2.2.1 術后患膝彈力繃帶厚棉墊加壓包扎,防止關節囊內出血和積液,注意觀察患肢血運,檢查足背動脈波動,如出現皮膚顏色發紫,肢端麻木腫脹,患者難以忍受,說明加壓包扎過緊,靜脈回流受阻,造成血運障礙,應予適當松解。
2.2.2 術后12~24 h,患肢有沉重感和輕度疼痛逐漸減輕,一般不需要鎮痛劑。如有患者訴說疼痛,護理人員應觀察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時間,首先排除是否為并發癥所致,其次單一體位會使患者過度疲勞,注意力高度集中,出現其他部位的關連痛,此時,可適當調節患者的體位。個別患者對膝部加壓包扎引起的不適難以形容,也述說疼痛,對此應耐心解釋,使其了解加壓包扎之目的。在觀察處理疼痛時應弄清原因,不應盲目給予鎮靜劑,以免掩蓋并發癥。
2.3 并發癥的觀察。
2.3.1 感染 注意觀察術后患者體溫及傷口,關節鏡術后患者一般無體溫波動變化,多數患者體溫不超過37.5℃,急性化膿性關節炎及膝關節結核患者,術后體溫比術前有明顯下降或降至正常,若出現術后體溫明顯升高,傷口跳痛應結合傷口情況,給予判斷。
2.3.2 關節內出血 關節鏡術中,因膝關節腔內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出血現象較少,約占患者總數的1%。關節內出血多因關節內活體組織切除范圍較廣或因加壓包扎所致,若術后5~6 h內既出現相應劇烈疼痛,超過術后反應性疼痛,關節明顯腫脹,局部張力大、濕度高,甚至有全身發熱,患肢不能直腿抬起,多與關節雞血導致,應立即通知醫生,在無菌條件下行關節穿刺抽血或鏡下關節沖洗,術后患肢繼續加壓包扎,一旦關節積血被忽略,則血腫可發生機化,影響關節功能恢復,故應在觀察中引起高度重視。
2.3.3 關節內積液 關節內積液是滑膜收刺激后的反應,多在術后5~6 h后出現,與關節內出血相比較,患者僅有膝部脹感和不適、疼痛不明顯,無全身不良反應,但也注意觀察患肢情況,若膝部張力大,腫脹明顯,應行關節穿刺,抽液減壓。
3.1 關節鏡檢、關節沖洗、關節游離體摘除術。多在鏡檢的同時去除引起疼痛等癥狀的病變及組織碎屑,并用一定壓力的大量生理鹽水灌洗,改善了關節內生化環境,術后關節疼痛消失活動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第2天既指導做膝關節屈伸運動,允許下床活動,關節活動范圍逐漸加大,至關節活動恢復正常。
3.2 滑膜切除術。術后第2天,令患者在床上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逐漸到被動或主動抬高患肢15°~20°,3~5次/d,3~5 min以患者不覺累為止,3 d后行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逐漸加大,1周后逐漸負重活動,功能鍛煉至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3.3 半月板或軟骨手術。手術方式為半月板或軟骨面修正術,為防止肌肉萎縮,糾正術后可能出現的膝關節暫時不穩,利于關節功能恢復,從術后第2天鍛煉股四頭肌、做等長性收縮,舒張運動,3次/d,3~5 min,如無并發癥,術后第2周行膝關節屈伸鍛煉,由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負重活動,逐漸進行功能鍛煉至功能完全恢復。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及人們對生存狀態高質量的追求,關節鏡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微創技術。關節鏡在一根細管的端部裝有一個透鏡,將細管插入關節內部,關節內部的結構便會在監視器上顯示出來。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關節內部的結構。對膝關節損傷而言,膝關節鏡技術因其具有應用范圍廣泛、破壞膝關節結構與功能程度小、診斷準確、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已成為治療膝關節疾病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心理護理、周密的術前準備、細心的術后觀察護理、早期進行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正確的出院指導是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本組患者順利康復,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郭瑩瑩,趙斌.膝關節鏡術后無痛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0):101.
[2]張文君.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與體會.健康必讀·下半月,2011,(9):1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