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芬 王笑竹
肩關節周圍炎是4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本病的特點是女性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亦可兩側先后發病。四季均可發病,尤以春秋冬季氣溫變化大著涼有關。夏季由于出汗,毛孔張開,電扇直吹,或者空調開的溫度過低都可誘發肩周圍的肩肌群及肌腱、骨、關節的慢性無菌性炎癥,造成粘連,活動受限及功能障礙。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指導患者主動鍛煉和協助患者鍛煉時非常重要的。
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396例,其中,女210例、男186例,以40~70歲發病率較高,女性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也可兩側先后發病,長期固定姿勢不變占發病總人數的60%,因著涼而發病占總人數的80%,其他疾病及牽拉傷所造成的肩周炎占發病總人數的20%。
2.1 由于中老年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對各種外力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原因。
2.2 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誘因。如:長時間做縫紉工作、電腦工作者、伏案寫作人員等
2.3 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使肩周圍組織繼發無菌性炎癥萎縮、粘連。如:石膏固定過緊。
2.4 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后因治療不當等因素
2.5 有慢性糖尿病及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為肩周炎。
2.6 由于頸、肩部受涼刺激而誘發肩肌痙攣缺血引起慢性無菌性炎癥。
2.7 肩部腫瘤壓迫。
3.1 初期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反復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者鈍痛、刀割痛、呈持續性出現均與氣候變化或勞累后疼痛加劇,疼痛可向頸部及上肢(肘部)擴散到肩部,當遇到突然牽拉或碰撞時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部晝輕夜重,多數患者主訴常夜間痛醒而不能入睡,尤其不能向患側臥位。
3.2 肩部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個方面均可受限,常以外展、上舉、內、外旋轉更為明顯隨著病情加重長期得不到鍛煉引起關節囊及肩周圍軟組織粘連,肌力下降加上喙肱韌帶縮短、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向各個方面運動均受限,如:梳頭、洗臉、穿衣服、叉腰等簡單動作難以完成。屈肘時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是手臂后伸是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3 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痛點、壓痛,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及岡上肌。
3.4 肌肉痙攣與萎縮:早期三角肌肩周圍肌輕度痙攣、萎縮,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后喙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有內收、內旋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痙攣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反而減輕。
4.1 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煉,既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4.2 早期給予理療、針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癥狀。
4.3 痛點局限是,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4.4 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芬必得0.3 g2次/d,或加用氯唑沙宗0.2 g,3次/d,以松弛痙攣的肌肉。
4.5 無論病情長、短,癥狀輕、重,均應堅持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4.6 肩外因素所致肩周炎局部治療外,還需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5.1 一般護理 ①注意肩部疼痛的性質、部位、發痛時間、休息后是否緩解以及觀察神經支配區的肌力與皮膚感覺情況。②注意觀察肩部肌肉情況及上肢功能活動是否受限和肌力振動。
5.2 肩部功能鍛煉 ①早期做肩關節鍛煉,患者站立彎腰后患肢自然下垂。先做前后甩動,后做環旋運動從小到大,每天操練3次,每次5 min。②爬墻運動:面墻而立患肢的中指在墻上爬,每天增一磚格后做環旋運動,上抬至不能再往上爬時做好標記,保持住該位置至疲勞為止。3次/d,每次5遍。③可自由活動,最初可做些輕微的家務。
5.3 心理護理 調節心態,患者常因疼痛引起功能受限而心情煩躁,夜間不能入睡,給患者聽舒緩音樂,放松心情,睡前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解熱鎮痛藥。
5.4 飲食指導 攝人營養豐富且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肥膩寒涼等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忌煙酒。
5.5 物理療法的護理 ①使用物理儀器前向患者說明原理與功效及注意事項,選擇舒適的體位,注意保暖。②治療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覺,避免燙傷。并囑其不可隨意調節機器工作狀態和工作時間。③穴位注射時注意無菌操作,避免患者感染。④使用熱水濕敷時,水溫控制在40℃ ~45℃之間,不宜過高,防止燙傷。⑤治療完畢多飲水、多休息、注意保暖。
5.6 康復護理 ①消除恐懼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治療原發病。②注意肩部保暖,隨著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風寒,避免久居潮濕環境。改變長時間固定姿勢。夏天避免風扇直吹,不應貪涼,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溫差不宜過大。③避免過度疲勞及提重物。④加強關節功能鍛煉,注意意外傷害。⑤積極治療原發病,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肩部石膏固定的患者注意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很疼痛性質,防止關節僵硬,缺血性肌痙攣及創傷性炎癥。
[1]裘法祖.外科學.第4版.人民出版社.
[2]石虹.外科護理.人民軍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