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新鄉學院外國語學院)
城鄉外語教育發展中所凸顯的問題及對策
——以河南省為例
◆王秀琴
(新鄉學院外國語學院)
近年來,河南省的教育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外語教育的發展同樣令人鼓舞,但在現實中,在城鄉外語教育均衡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城鄉外語教育發展的差異依然存在。而且,外語教育的良性發展在整個教育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切實找出其問題所在并探索出可行的解決辦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課題。
經調查發現,在城鄉外語教育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對城鄉中學師資結構的差異研究由來已久。過去,許多研究發現,農村中學教師結構的突出問題在于:農村教師編制緊,呈老齡化趨勢,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亟待提高。但此次研究筆者發現,由于政府部門的努力,特別是由于實施“特崗教師”和“支教”政策,目前農村中學教師的數量增加、質量提高、趨于年輕化,但突出問題卻是學歷低、職稱低、名師少的“兩低,一少”現象。城市中學教師隊伍的學歷都在本科以上,而農村中學教師大專學歷者占總數的39.4%,中、高級職稱比例之和比城市中學低了33.5個百分點,城市教師中的名師比例比農村的高出一倍。全面提高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農村名師的快速成長、實現職稱結構分布合理化已成為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的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通過問卷和訪談獲知,80名農村英語教師教授102個教學班,每班學生人均為50人,而城市110名教師教授212個教學班,每班學生都是55人以上。也就是說,農村每名教師的平均授課班級為1.28個班,班額是50人,城市教師每人平均教授1.93個班,班額為55人,農村中學班級少、班額小,大量的生源涌入了城市中學,城鄉中學生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農村中學教育資源、教育質量落后,“很多農村家長不惜血本把子女送到城市學校去讀書”。另外,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所抬頭。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出現較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教育觀念落后的家長就不支持孩子讀書,致使相當一部分中學生輟學。農村學校生源較少,加之城市學校生均公用教育經費明顯高于農村,造成新的城鄉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農村中學生不僅數量少而且英語基礎非常薄弱,很多農村學校與教師對此十分擔憂。在開放性訪談問題“如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外語教育的均衡發展”的回答中,70%的農村中學教師關注的不是加大資金投入,不是加快師資培訓,也不是校舍維修,而是農村學生英語基礎太差的現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農村小學英語學習過于滯后和學習資源的缺乏。如上述調查所示,農村學生實際上初中一年級才開始正式學習英語,小學要么不開英語課,要么開了不重視,基本上沒有專業的英語教師,多數是語文和數學老師兼教英語,使學生前學后忘,缺乏必要的英語基礎。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城鄉學生與計算機的比例分別為50︰1和80︰1,圖書生均占有量僅一本或不足一本。城鄉中學教學設備、課程或學習資源都不能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要,但是農村中學的情況更加嚴峻。因為即便是在學校無法獲得的設備與資源,城市學生可以借助于校外眾多的書店、圖書館、網吧、MP3等播放器、光盤與CD/VCD機、家庭電腦或學習機等獲取豐富的課程或學習資源;但是由于城鄉文化、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差異,農村學生無法像城市學生那樣方便快捷的接觸到校外資源,特別是想要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和知識顯得非常困難。
此次調查發現,城市中學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途徑呈現多樣化,獲得培訓的機會也比農村教師多很多,城市教師中的名師比例比農村的高出一倍。這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在參加教師進修、培訓方面,城市中學英語教師比鄉鎮中學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且參加培訓的級別較高,培訓多為地市級以上,而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參加的培訓多為縣市級或學校內部的培訓;與此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學教師接受在職繼續教育困難很大。
本次調研反映出了河南省城鄉外語教育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較之以前有了相當的改觀,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城鄉外語教育差距雖然在縮小,但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在:農村中學師資結構呈現“兩低,一少”現象;農村的生源少、差;農村教學設備和課程資源緊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受挫。這些問題反映了城鄉教育發展的差異性和非均衡性,要想促進城鄉外語教育均衡發展,更好地實現中原崛起,振興河南,更快地推進城鄉外語教育一體化建設,應采取以下措施:
縮小城鄉差異,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需要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協調、全力支持與配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的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與體現,教育公平的實現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講,教育公平的實質就是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應對全國范圍內的教育資源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大致確保各階層受教育者受教育權利相對平等,針對弱勢人群和農村地區國家應遵循公共資源從富裕流向貧窮的原則,將公共資源向弱勢人群和農村地區傾斜。這符合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順應了我國現階段建設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潮流;這也為城鄉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城鄉外語的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機。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對促進河南省城鄉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城鄉外語的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全面提高農村外語教師的素質,在師資培訓和中、高級職稱比例上對農村學校采取傾斜政策和扶持機制。政府要加大“特崗教師”和“支教”政策的實施力度,繼續為廣大農村學校輸送學歷高、知識結構與教學理念新的大學畢業生;同時,還要制定優惠政策留住教期期滿的合格“特崗”和“支教”教師,這有助于提高農村外語教師的整體素質。政府還要建立健全農村教師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在職外語教師的培訓,積極開展高水平的師資培訓工程,力求實現“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高尚的人格修養、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知識運用能力以及豐富的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法知識的外語教師”的培養目標。政府還要在農村中學外語教師的中、高級職稱評定上給予指標傾斜,這有利于促使農村教師職稱結構趨于合理化,更能提高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第二,要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教育設施投入保障機制。如針對農村學校劃撥購買外語學習資源和教學設施與設備專款,用來購買外語圖書資料、外語影視等影像資料、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的裝備,尤其要給各個農村中學配備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為農村外語教師提供更豐富的備課資料和更多樣化的授課形式,也為農村學生提供了更有趣的外語學習資源和更適合他們口味的學習外語的方式。只有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才有可能使他們學好外語。尤其有了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聲音、影像資料,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外語學習興趣更能提高其學習質量,尤其是可以促進農村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可見,政府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加大教育設施投入既能很好的解決農村課程資源緊缺的問題又可以提高農村的辦學條件,為農村學校吸引、留住更多的學生以及培養更好的學生創造條件,農村中學生源少、差的問題就有能較好地解決了。
第三,要加強城鄉學校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倡“城市教育反哺農村教育”,充當城市和農村學校溝通和交流的橋梁。推行城鄉教師切磋溝通的機制,實施對口支援工作,帶動農村教師的業務能力。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師教育理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專業知識陳舊,也少有專家指導。因此,應積極鼓勵優秀的學科骨干組建名師團到農村學校講課并參與到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通過當面指導,開專題講座,或教學示范等形式把最前沿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到農村,實現先進理念共享、優質資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迅速有效地幫助農村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城市學校亦可定期選派抽調綜合素質較高的中青年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幫扶,定期組織城市與農村骨干教師之間的互相交流。逐漸建立健全城市中小學教師若要提升職稱需要到鄉村任教服務的制度。
第四,要提高教師的薪資和福利待遇。當今社會,物價瘋漲,房價偏高,然而教師的工資卻增幅微小,尤其那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靠著一千多的月工資維持一家人的開銷,貸款買房,緊衣縮食,因此政府應提高教師待遇,增加教師工資的積極性。
令人欣慰的是,在最新的《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地規定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2011年3月,河南省政府又做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意見》,細化了《綱要》中政府對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中要達到的目標所承擔的責任,進一步明確了加大教育信息化資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職稱比例、健全教師交流機制和改善教師待遇的具體路徑。這對于有效解決城鄉外語教育發展過程中所凸顯的主要問題、提高農村外語教育質量和縮小城鄉外語教育差距都能起到政策保障作用。
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外語教育均衡發展,除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具體的工作是由廣大農村中學的校領導和外語教師來完成的。
首先,農村中學校領導要擔當起促進本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重任。學校要執行省政府的規定將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經費,通過師范生實習的方式來頂本校教師的崗位,讓農村外語教師有機會積極參與脫產進修、培訓。在學校內部形成講學習的良好風氣,組織外語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鼓勵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外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另外,校領導要為本校外語教師與城市學校教師之間架起交流的橋梁,通過外語教學上的頻繁交流可以促使本校教師在專業發展上取長補短、快速成長。
其次,農村外語中學教師不僅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還要學習政策、法規,維護學校、學生和自身利益。外語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參與“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中小學名師培育工程”,利用好進修和培訓的機會,使自己的外語知識結構更完整、自己的外語教學方法更豐富。另外,廣大外語教師還不能僅僅等、靠學校或上級的外援,更要通過自己讀書或使用網絡來學習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理念、方法并在教學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改進、自我發展。不僅如此,教師還要以政府為后盾,以法規政策為依據,關心國家及省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如本校的基礎實施建設、教學設備與課程資源的配備標準、學生“三免一補”政策及教師自身的培訓、工資、職稱評定等,因為只有本校的軟硬件都跟上,才能真正地促進城鄉外語教育的均衡發展。
追求教育公平,是當今人類社會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出發點。目前,在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為目的的城鄉外語教育的均衡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要在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外語教育的均衡發展,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任務還相當艱巨,亟需包括各級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在內的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1]方艷梅.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26.
[2]蔣篤君.論新農村建設視域下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創新[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48.
[3]劉慧,王丹.城鄉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對比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01):67.
[4]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09-20.
[5]朱迎春.從教育公平原則看中國城鄉教育差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
[6]《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意見.2011-03-10.
[7]張靜茹,苑淑嬌.保定市唐縣義務教育城鄉師資均衡現狀調查[J].保定學院學報,2011,(02):128.
[8]韓冰清.農村義務教育辦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教師,2010,(02):18.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城鄉外語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外語教育均衡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B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