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開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母語教育困境探究
◆美麗開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011年12月24日,漢語能力測試(HNC)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南開大學等地(校)順利舉行。漢語能力測試的出現正是以全面提升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前提,應對目前“母語冷,外語熱”的現象。如今各種所謂“國際學校、雙語學?!眳s依然炙手可熱,大學生傾心于參加各類外語考證的熱潮亦更已達到了一個近乎瘋狂的地步。與此相對的是大中小學生概無例外地表現出的中文書寫能力及表達能力的日益下降,至于斷章取義式的網絡語言及各種不規范語言的流行,乃至地方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被忽視等現象,都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母語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無奈、沒落與沉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母語教育困境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本文試圖探究其最重要的四點原因,并揭示母語教育的人文特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所謂母語是人在幼年時習得的語言。據此解釋,可理解為母語是孩子出生以后在“母語環境”中自然習得的語言,自然其包括方言在內的民族語言。如由此出發,母語教育在我國就并非特指漢語,其也應包括各種少數民族語言與地方方言。誠然,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漢語乃是我們對外溝通時所使用的國家語言,同時也是各民族之間用于交流的共同語言,因此在全國推廣普通話或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雙語教學本無可厚非,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尊重與保護語言的多樣性,這同樣是保護我國文化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國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就曾對母語的自然習得與母語教學的關系作了區分。他指出母語習得是終生的,語文學習是階段性的;母語習得是多途徑的、無定的,而語文教學是有限定性的;母語習得是自然而朦朧的,語文教學是自覺而明確的。換而言之,僅寄希望通過一門語文課程就能達到母語耳熟能詳的地步,不僅是不科學的,同時也是不現實的。母語教育首先需要良好的母語環境,其次需要依靠所有學科的共同努力,其三則需關注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和適用性,并把母語應用能力的提高看作是任何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
國家長期以來缺乏一個完整而成熟的母語能力測評體系,如果說漢語能力的測試標準都尚未統一,那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的能力標準制定也就更加困難了。以往對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員,如從事媒體工作的記者、進行“傳道授業”的教師等都需要參加漢字應用水平和國家普通話等級水平的測試,但由于缺乏一個漢語能力的基本評價及考評標準,對說或寫的能力所進行的單項考評也并不能考察個人對語言運用的綜合水平,更況且這些考核內容所涉及的面也相應狹窄。目前剛剛起步的漢語能力測試是國內第一個全面考查聽、說、讀、寫能力的漢語語言評價系統。如果六個等級的漢語能力測試能進一步推廣,并把它作為各行各業職稱評定和考核的標準之一,這不僅可以激勵全民對母語學習的重視,同時也能提高全民對母語應用的實際水平。此外,各少數民族也該抓住機遇,在提高漢語語言能力基礎上,注意保護各自的母語,保持母語的完整性及豐富性。
高考雖然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風向標,但在課程設置和內容上卻并沒有真正區分母語教育與其他科目之間的區別。換言之,語文考試依然以語言知識為主,這一考試導向使得整個初中與高中階段的母語教育充斥了知識點的記憶、語言應用的訓練及重讀寫、輕聽說的現象。又由于高考迄今為止也還沒有真正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錄用理念,考核方法不夠靈活,而且內容形式單一,從而流失了一部分真正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詩歌古詞及有書法專長的考生。在應試教育環境尚未徹底改善的前提下,如何積極發揮高考的導向作用,以使教學內容和重點多向母語教育傾斜,這實在是一個需要引起關注的課題。
要使母語得以發展,母語的社會環境則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中媒體的宣傳和社會輿論的推動都可以激發國民學習母語熱潮。語文大家章熊先生曾指出,母語的習得不僅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同時還可以通過媒體、社會交往并在自覺與不自覺的狀態下吸收母語營養,提高母語能力。但目前我國媒體及社會輿論對母語教育及其應用程度的關注普遍不高,而媒體的缺位及社會輿論導向的錯位,都會損害母語環境的良性創設及不利于我國各民族的共同語言的有效規范和水平的整體提升。
固然,母語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母語教育亦如同其他語言教育一般,具有傳授語言技能、提高表達交流的作用。但母語教育的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應該成為本國公民終身學習的基礎,尤其是作為外語學習或雙語教學的基礎。若沒有扎實的母語功底,也是不能自如地學好一門外語。也正因如此,要充分重視母語教育,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充分利用各種教育環境和資源,以使學生積累母語教育的正面經驗并強化母語學習的應用能力,這將為學生終身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及交流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若談及母語教育的人文特點,它更應體現在傳承母語文化、維系民族感情、培養民族情操等一系列的作用與功能上。由于母語是一種使民族得以存在與發展的文化基礎,它體現的就應該是這一民族的精神與文明的根本。日本文化學家岸根卓郎就曾指出:“放棄母語,就是通向亡國(毀滅文明)的捷徑。”岸根把母語與民族的思想與民族的思維方式,乃至民族的存亡聯系在了一起。因為民族認同感乃是國家認同感的開端,而母語教育則是形成以上認同感的重要橋梁與紐帶。
就當今世界母語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其不僅追求的是高質量的母語教學水平,以使母語教育適應時代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而且其更寄希望于通過母語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從世界母語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就可以略見一斑,母語教育不僅應重視其一般語言所具有的工具性特點,而且還更應重視人文特點。
在一個世界高度開放及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若要走向世界,就必須彰顯自己的文化,而語言則是承載文化的最好工具。一個足夠重視本國語言,并讓它適應時代發展,積極對外推廣的國家勢必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與尊重;而那些急于推銷自己,無限抬高外語地位,忽視本國語言甚至以外語取代國語的做法,必定會使本國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與沖擊。像日本就在新《學習指導要領》中提出要進一步重視本國語言教育的立場,以培養學生對國語的關注和尊重國語的態度。當國家宏觀教育體系對母語教育給予了更多的重視與政策傾斜,當社會和傳媒共同努力更傾心營造易于全民學習母語的環境之時,中華民族之瑰寶的母語方才可能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獨特文化和不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