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鄭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中國傳統教育一直以來都存在看重知識,輕視人文的問題,長期沿用英才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目的就是通過多次知識性考核和不斷的淘汰重點培養余下的幾個重點果實,對其他無謂犧牲掉的人來說既不人性也不公平。所以現代教學中已經多是以人本主義教學為主,尤其是英語教學。通過人本主義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所強調的是人的感性、具體和歷史狀態,他們認為人在世界中的實踐活動主要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和自然的關系之中。人本主義精神就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創造和探索的過程,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自身進行充實和完善。人本主義教育就是在人本主義精神理念上構建出的教學理論,主要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對學生學習欲望背后復雜的了解,只有了解學生從他們的觀點和角度看問題,知道他們想學什么及怎么學,才能真正從源頭上搞好教學工作。這一教育觀念在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中廣為流行,主要體現在英語任務型教學法中。主要是利用真實自然的任務中有待解決和實現的目標與問題的未知性,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刺激他們主動學習。這些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實際上都是建構在人本主義教學原則的基礎之上的。
在現在很多中學英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力,教師們都會通過具體的生活實物、相關圖畫以及啞劇表演等各種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尤其是角色扮演,是對人本主義理念的具體形象的完全闡釋。對中學生來說,這些抽象難懂的東西通過這些實體的具體化一下子就能變得生動具體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操作能力與創造能力及想象力,也調動了他們實踐的積極性,這種方式是很多中學英語教師喜歡用在英語教學中的最常見的一種。因為中學英語教師們實際上也早就已經意識到學生如果不自己去實踐一番就不能真正理解,也就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不能達到對英語知識學習的內化和應用。長期以來的語言教學一直把語言學習看成是理性和單向的接受過程,完全把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價值及意義放在最角落的位置。而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則一直致力于在實踐中“教”怎么服務于“學”。人的探求興趣與欲望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的,想象是人的一種內在需求和創造活動的精髓所在,而想象的基礎是人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有所感覺,它只能依靠實踐來實現。實踐是人與具體事物進行交往的一個過程,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和了解這些事物形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發散思維類型任務的14個分測驗表明,具體的形象可以對人的興趣有所激發,應用到教學中,就表現為教師設計的任務活動需要具有生動的形象性,從理性走向感性,激發學生學習和參加活動的興趣。
教師引導,突出學生主體的原則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也是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方式。在新推出的《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中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有對其的明確闡釋,指出英語教學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著重其素質教育,并在其中強調要對每個學生的情感進行關注,幫助學生建立健康陽光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使學生在發展自身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其人文素養,不僅要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而且要對其創新精神進行培養。這一新課程理念促使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中隨處可見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影子,教師們常常進行提問式教學,引導中學生自己去總結和歸納,讓其明確自身主體地位,增強學習動力。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背誦和操練教材四個部分。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身份就是權威,其在學生面前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學生只能作為接受角色在教學中處于邊緣位置。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對其個性自由極其重視,認為教學這個活動本身應該是從“學”出發,而不是從“教”出發,把學當做教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學,教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前提是對教師獨有的有限性予以否認,把教學中對話的絕對地位交給學生,讓學生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從接受到參與敘述的主角,從而轉變被動的心態,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這種對話模式里,教學已經不是單向的重復動作,而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這種互動式教學原則,不僅能使教師與學生在認知上相互促進,重要的是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情感的交流,把教師與學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更加突出學生這一主體,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自從新課改后,中學英語課堂就開始向半開放式轉變,每個班級都根據自身的學生數目綜合分成不等的小組,課堂內容進程主要是在小組討論中進行。這些小組的劃分并非隨機,是教師們在交流和學習過程中對每個學生語言水平和能力綜合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們之間能更好的交流。這種課堂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是人本主義交流合作原則的具體運用。教學活動本身注定了其是一種交流活動,教學成功的表現之一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融洽交流,這也是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原則。這種交流內容可以說無所不能包括,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是人生價值觀,更可以是語言和知識等交流。人本主義教學理念除了保證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外,還看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它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主要是利用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學習,對學生在困難中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進行培養,同時鍛煉了學生之間的交際能力,發展了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教師要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安排好問題設計及小組活動各個環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自信心的增加也有很大幫助。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是我國英語教學的一種進步,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很多不好的落后因素,但在對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運用過程中,還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1]張文超.試談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理論[J].學周刊,2012,(4).
[2]仲良珍.構建人本主義高中英語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