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平
(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城關小學)
閱讀教學要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在讀中積累語言,讀中培養語感,讀中發展思維。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我總結出一條學習語言的途徑,即“感受——領悟——運用”,通過讀,讀熟了,就記住了,在讀中就能逐漸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書讀得瑯瑯上口熟讀成誦,運用時就能脫口而出。這里強調的讀,并不是單一的讀,泛泛而讀,重“多讀”,更重讀中悟,要注意讀的層次性,一般從三個層面進行讀。例如,我在教學《荷花》一課,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讀的興趣,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使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句讓學生進行品讀理解,像理解文中“冒”一詞,采用換詞法讓學生不斷比較地讀,從中領悟“冒”一詞用得準確精妙。寫出了荷花充滿活力的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下長出來,在這一基礎上最后再采取個別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讀時并注意詞句的輕重緩急,指導學生把文章的表達的情感真正讀出來,體現“行之有口,用之于心”。
在閱讀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感能力是一種修養,它是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義,情感所反映的實際情況的正確、敏銳豐富的領悟力、感受力。如我教學《火燒云》時,老師引導學生經過反復朗讀深深感受到火燒云顏色變化極快、顏色多而美的特點,能入情入境地讀以后,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肯定同學說:“你們讀得真好!”老師也想讀,請聽老師讀。同學們閉目靜聽,邊聽邊想象“云仿佛變成了一匹馬,忽然又變成了一條十分兇猛的狗,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的景象。”讓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眼前又會出現怎樣的景象,接著老師就讓學生想象還有那些景象……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很多形態各異、變化極快的景象。這樣的閱讀教學真正做到讀中啟智,讀說結合。
語文不同于別的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把語言文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結合起來,讓學生用心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熏陶情感,與作者心靈感通。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我反復出現小壁虎向別的動物結尾巴的一句問句“你的尾巴借給我行嗎”,老師指導學生讀出小壁虎非常難過,著急的心情,但又不失禮貌,而讀到“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說的話要采用變調,讀出它們為難并帶有歉意的語氣讀,通過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讓學生感悟文中的角色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的情感,從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讓學生懂得對人要有禮貌等。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通常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讓學生帶著問題“精讀”和有選擇性地略讀.
閱讀教學時,無論是精講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我都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首先學生可以知道課文中有哪些生字詞需要掌握,其次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課文分幾個自然段來寫等,學生對課文的文章結構也有了一個初步了解,有了整體印象。
教學時,老師讓學生認真閱讀預習,明確目標后,再去精讀課文。這里說的“精讀”,就是精細地讀,反復的讀。
我在教《第一場雪》時,首先要求學生帶著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去精讀課文。為了讓學生達到理解課文,解決問題的目的,老師采取了“三抓三讀”的引導方法,從“下雪前”讀到“下雪中”,從“下雪中”讀到“下雪后”,一是抓雪美的層次讀,限度整體描寫的語句,“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再讀柳樹,松樹其有特色實效的語句,三是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讀。先默讀找出些雪大的段落,再朗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學生在讀中“分析思考”,“整理與感悟”,不僅解決了預習思考題,而且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思路。
略讀,就是對精讀中的獲得的技巧的熟練運用,是培養朗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水準的一種訓練方法。我們的教材每一單元都安排了一些略讀課文。對于這類課文,我們老師讓學生自己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去讀。當然,略讀離不開精度,真正把握文章的精微之處還要去精讀,沒有精讀訓練,略讀訓練,將難以奏效。
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方法,老師還注意默讀、速讀、朗讀、分角色讀等形式的訓練。學生們讀,不僅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們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技巧。
積累知識要讓學生自主地讀,并運用知識。要讓學生聯系實際地讀,創新地讀。
課外朗讀是學生自主式閱讀的表現形式,也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主要渠道。我們讓學生課外朗讀,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得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相信,只要學生堅持讀課外書,興趣就會“越讀越濃”,書就會“越讀越厚”。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善于整理讀書筆記,把讀到的好詞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以便寫作時靈活運用;待寫作完成后,再讓學生把“讀”運用到寫作中去,從讀的過程中感悟文章的薄弱之處,從而達到修改文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