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康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常規手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腹部手術被腹腔鏡攻克,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是膽道微創外科的又一次飛躍。我院自2008年1月開展此手術,至2010年9月共進行48例,42例在腹腔鏡下成功完成,6例中轉開腹,本文將42例全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術與近期42例開腹膽總管探查術進行比較。
1.1 一般資料 施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患者42例(Ⅰ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9歲~77歲,中位年齡51歲。均因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就診,均伴有膽囊結石,2例曾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例曾發作膽源性胰腺炎。5例為急診手術,2例因化膿性膽管炎,3例因梗阻性黃疸,其余37例均為擇期手術。
施行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患者42例(Ⅱ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7歲~72歲,中位年齡53歲,34例在2008年1月前因我院尚未開展此類手術而選擇開腹,6例為腹腔鏡手術中轉開腹。均因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就診,39伴有膽囊結石,3例伴有肝內膽管結石。6例曾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6例曾發作膽源性胰腺炎。8例為急診手術,5例因化膿性膽管炎,3例因梗阻性黃疸,其余34例均為擇期手術。
兩組患者術前經B超、CT、MRI、心肺功能等檢查,均為術前確診膽總管結石,均無嚴重的心肺疾病。在年齡、性別、疾病分布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手術 ①平臥位、頭高腳低,建立人工氣腹,臍下穿刺鏡頭Trocar,在劍突下及右上腹分別穿刺12 mm及5 mm Trocar,切除膽囊,根據膽總管位置及走形決定第4 Trocar位置。②穿刺確認膽總管后于膽囊管與膽總管匯合處稍下方縱行切開約1 cm,切開前以4-0可吸收膽道縫合線于兩邊各縫合一針牽引。吸盡膽汁,如結石較多可以分離鉗嘗試取石,以便留出膽道鏡操作空間。自劍突下12 mm Trocar導入膽道鏡,經膽道鏡以取石網取石,期間可間斷用10F或8F硅膠尿管插入膽總管內以生理鹽水沖洗,部分結石亦可通過此法沖至膽總管開口處,以腹腔鏡操作鉗取出,如結石較大、崁頓則需使用碎石儀碎石。③取凈結石后以膽道鏡全面探查肝內外膽管,避免術后結石殘留,并重點探查膽總管下端通暢情況,明確下端無狹窄或癌變后方可結束探查。確定膽道下端通暢且管壁炎癥輕者可考慮一期縫合,否則需留置T管,T管盡量選擇16F以上,便于術后膽道鏡檢查或取石,但也不宜過粗,否則可能導致膽總管張力過大、管壁缺血。T管自劍突下Trocar引出體外,常規注水檢查縫合處有無滲漏。④取物袋取出膽囊及結石,肝下至腹腔引流管1根。留置T管者術后2周開始間斷夾閉T管,6周后經T管膽道造影了解有無殘留結石及膽道梗阻,如有結石殘留,則經T管竇道膽道鏡取石,如有梗阻則進行進一步檢查。
1.2.2 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手術 取右上腹經腹直肌或右肋緣下切口,切除膽囊、切開膽總管等操作均與腹腔鏡手術相同,術中均同時行膽道鏡檢查。
1.3 術后管理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補液、補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療,一周內所用藥物及劑量無差別。兩組患者均鼓勵盡早活動、盡早下床;在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并逐步開始進水、進食,Ⅰ期縫合患者停胃腸減壓及進食時間酌情退后24 h左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采用t檢驗分析數據,術后并發癥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Ⅰ組Ⅰ期縫合8例,留置T管34例;Ⅱ組I縫合6例,留置T管36例。Ⅰ組平均手術時間(220±58)min,明顯長于Ⅱ組(130±45)min(P<0.05)。Ⅰ組術中出血量為(30±10)ml,Ⅱ組術中出血量為(75±21)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均無輸血病例。Ⅰ組術后下床時間及出院時間分別為(21.5±7.5)h和(7.5±2.5)d,明顯短于Ⅱ組(49.7±14.3)h(P<0.05)和(13.3±5.3)d(P<0.05)。
2.2 Ⅰ組4例術后出現膽汁滲漏,發生率為9.5%,3例每日引流量不足100 ml,經單純引流2周后自行愈合,1例因T管脫出再次手術;Ⅱ組2例術后出現膽汁滲漏,發生率為4.8%,均經單純引流后自行愈合。兩組膽漏發生率無差異(P>0.05)。Ⅱ組術后切口裂開3例,1例后期形成切口疝。
2.3 Ⅰ組術后結石殘留率為19%(8/42),Ⅱ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14.3%(6/4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殘石患者均經T管竇道取石治愈。兩組圍術期均無死亡病例。
膽道結石在我國發病率比較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和檢出率仍處于較高水平[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比率逐漸增高[2]。隨著膽道微創技術的發展,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逐漸為微創手術取代,僅在條件相對較差單位或復雜、棘手病例中展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膽囊結石及膽總管結石術式主要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聯合經內鏡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EST一度成為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案,但近年LC+LCBDE術式有增加趨勢,主要原因有:①由于EST的并發癥較多[3],比如急性胰腺炎、出血、腸穿孔等,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②而Oddi括約肌完整性的破壞,則會出現腸內容物的膽道反流,引起膽汁形狀改變,增加逆行感染及結石復發的機會。③膽總管結石多并有膽囊結石,兩個問題可一次解決。④術中結合膽道鏡,可全面探查肝內外膽管,減少遺漏病變及殘石幾率。⑤腹腔鏡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復雜手術能夠在腹腔鏡完成。
我院較早即開展腹腔鏡及膽道鏡手術,在大量腹腔鏡膽囊切除及膽道鏡探查經驗基礎上,于2008年1月開始進行LCBDE,共進行48例,其中中轉開腹6例,全腹腔鏡下完成42例。此42例LCBDE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雖然手術時間明顯高于開腹手術,但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開腹手術,最大限度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術后膽汁滲漏發生率為9.5%,與開腹手術相比無差異,與國內其他單位相近[4]。1例患者術后發生T管脫落,并二次手術,我們體會,主要原因是開展早期,為減少縫合工作,膽總管切開過小,T管短臂過短所致,此后調整策略,以放置長短、粗細適當T管為主,此類情況未再出現。
除非膽囊管極寬,一般首選膽總管切開,如結石較多,則先嘗試以腹腔鏡器械取石,間斷以及洗導尿管高壓沖洗,盡量取石。從劍突下Trocar孔置入5 mm膽道鏡,探查肝外內膽管各分支,以了解有無殘留結石,狹窄及炎癥程度,發現結石用取石網取出。如結石較大或崁頓于膽道下端,則可使用超聲或電極碎石機擊碎結石,如遇病情重、年紀大等情況,手術時間不宜過長,則可暫時放置16 F以上T管引流,待身體條件好轉、竇道形成后再考慮膽道鏡取石,本文兩組共14例術后結石殘留,術后均經膽道鏡取石治愈,我們體會,術后經膽道鏡取石操作方便、不需麻醉,可反復多次取石。
關于Ⅰ期縫合及留置T管的選擇問題,目前尚無確切定論,本文腹腔鏡手術組共8例患者采用Ⅰ期縫合,術后均順利恢復,34例留置T管患者,術后4例發生膽汁外漏,因Ⅰ期縫合均為條件較好病例,兩者尚無可比性,我們感覺在不留置T管情況下縫合更容易。由于膽汁外漏可能引起較嚴重并發癥,在開展早期應盡量留置T管。腹腔引流應留置。因T管拔除后有一定的膽漏發生率,而腹腔鏡手術創傷小,T管周圍竇道形成慢[5],所以T管留置時間應較開腹手術長,我們一般術后2周開始間斷夾閉T管,6周以后行T管造影,了解膽道通暢情況及是否有結石殘留,決定能否拔除T管。
并發癥主要是膽汁外漏和結石殘留,在留置T管條件下,此兩項并發癥處理起來均較容易,所以Ⅰ期縫合一定慎重,在膽道鏡檢查無結石殘留,觀察出口通暢,可見乳頭有舒縮,膽道鏡或取石籃可以通過,方可考慮行膽總管Ⅰ期縫合。T管脫出則需二次手術,留置T管一定粗細、長短適合,縫合牢靠。
總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下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安全、可行,取石效果與開腹手術相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擴大了腹腔鏡手術在膽道外科的應用范圍,同時減輕了患者的手術痛苦,有取代開腹手術的趨勢。
[1]黃志強.中國膽道外科的發展.醫學通訊研究,2004,33(4):5-7.
[2]Paul A,Millat B,Holthausen U,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Results of a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Surg Endosc,1998,12(6):856-864.
[3]秦明放,魯煥章.內鏡和腹腔鏡聯合治療復雜性膽石癥患者.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5):290-321.
[4]吳君輝,陳道謹,黃飛舟.肝膽管結石腹腔鏡膽總管切開術的評價.中國內鏡雜志,2002,8(10):73-74.
[5]李可為,施維錦.拔T管致膽漏腹膜炎發生的原因及防治.肝膽胰外科雜志,2002,14(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