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芳 夏永娥
射頻消融術是一項新興的微創技術,可用于治療婦科良性增生性疾病。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患者多無明顯癥狀,少數患者有白帶增多,陰道出血、腹部腫物和有壓迫癥狀。如發生蒂扭轉或其他情況時可引起疼痛。我院自2005年10月開展應用此技術治療子宮肌瘤及功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最新治療進展,報告如下。
篩選75例黏膜下子宮肌瘤(肌瘤大小要小于5 cm)的患者,主要為育齡婦女,平均37歲,要求進行射頻消融術的。100例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平均年齡45歲,均無生育要求。射頻消融術的原理:使用射頻熱效應引起的組織凝固性壞死,而達到“切除”目的,射頻消融系統由發電器、電極針及回路電極組成,該系統組成一閉合環路,患者將電極針與回路電極相連,傳至腫瘤組織的交變。電流震動電極針周圍的組織離子,離子震動致使摩擦生熱,并傳導至鄰近組織。電極針通過上述原理產熱,在電極針周圍產生一個球型毀損區,熱毀損區的大小與交變電流的強度及持續時間成正比,與局部血流程度呈反比。50℃以上的溫度可使周圍組織產生凝固性壞死。臨床上緊鄰電針的組織被加熱到大約100℃。這樣高的溫度可確保熱損區達到預定范圍消融區周邊的溫度達50℃。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戴無菌手套,將電極板置于患者的臀部,消毒后放置陰道窺器,在超聲介導下選擇治療的靶目標,進行射頻消融手術。手術中超聲介導出現超聲定位過程中的偽像,即“聲速失真”加以糾正,幫助微創手術的定位準確,手術成功。超聲介導下的射頻消融術的微創手術,術后隨訪復診術后評價記錄,評價預后在超聲介導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合作,提高準確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經過射頻消融的治療,六個月后復查彩超,可見肌瘤的周邊回聲增強,血流信號減少或者消失,瘤體變小,達到了射頻消融的微創治療目的。功能性子宮出血的治療后,子宮內膜聲像恢復正常,陰道流血癥狀消失。
在微創治療的治療過程中,借助超聲介導的幫助順利完成手術,并完成術后隨訪,達到治療目的,復發后可以重復治療,這也是微創的手術的優點。不足之處是不能完全達到手術一次性根治目的,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研究。射頻消融的并發病及防治射頻治療并發癥少且輕,常見為下腹隱痛,發熱、感染以及穿刺引起的組織、血管、神經損傷。射頻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病理學基礎是肌瘤細胞在射頻高熱效應下,發生不可逆的凝固、變性、壞死、瘤體內血管閉鎖,進而破壞瘤體內神經及雌孕激素受體。
我們運用BBT79-B婦科射頻治療儀,治療電極及表面被絕比噴漆,前端5~12 mm裸露,為形狀不同的刀具,以適應病灶的位置、形狀、大小。對較大子宮,子宮內膜厚者,術后可口服米菲司酮片12.5 mg,1次/d,2~3月,以幫助子宮內膜萎縮,防治術后陰道出血。
本組初步臨床驗證認為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新技術,適于2~5 cm大小的子宮肌瘤(有蒂漿膜下除外)及無需生育的頑固功血,技術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創傷輕微,與其他治療方法比較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該技術的長期療效、遠期并發癥有待進一步探討、總結。
[1]張凱,章文華,傅軍,田海梅,邵長君,吳令英,張偉.ATP生物熒光技術在卵巢癌體外藥敏檢測中的應用.癌癥進展,2003,01(2):242-243.
[2]滿洪柱,謝榮美,彭麗靜,張弘.正常妊娠與妊高征孕婦血清ET-1、β-HCG及HPL含量的變化.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5,12(02):125-126.
[3]張凱,章文華,傅軍,田海梅,邵長君,吳令英,張偉.ATP生物熒光技術在卵巢癌體外藥敏檢測中的應用.癌癥進展,2003,01.
[4]滿洪柱,謝榮美,彭麗靜,張弘.正常妊娠與妊高征孕婦血清ET-1、β-HCG及HPL含量的變化.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5,12(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