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到2010年12月,我國網民已突破4.57億,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增7330萬人;網絡普及率達34.3%,相比去年上升5.4個百分點;網絡購物用戶保持48.6%的年增長率,網上支付及網上銀行年增長率分別為45.8%和48.2%,是網絡應用增長最快的三種。互聯網流量分析機構Hitwise所發布的數據表明,Facebook 2010年3月的流量已超過Google;2010年3月,騰訊同時在線人數突破1億,2010年12月,支付寶用戶也有5億多。這表明我國經濟活動正高速步入互聯網時代。
2005年1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五結合”原則: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營造環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突出重點與整體協調結合、發展與管理相結合。
2006年5月公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了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第一,以企業為主體,創造環境、完善政策,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第二,完善行業標準、信用認證、支付方式以及配套物流;第三,健全結算清算信息系統;最后,積極探索,創新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2007年6月出臺的《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對電子商務產業地位做出明確規定,除此之外,分別從促進電子商務水平提升、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企業創新能力培養以及支撐環境的完善四方面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整體目標做了深入詳細的闡述。
2011年4月,商務部發布《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提出要維護電子商務與網絡購物的健康和諧發展,致力于長效機制的建設及完善,以制度促規范,以規范促發展,規范和引導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經營活動,加大對廣大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維護力度,營建公平、安全、誠信的交易環境。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了電子商務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電子商務必將成為下一步信息化建設工作的一大核心內容。
正是有了政府的重視,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健全,營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以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以及企業年報公布的相關資料為參考,結合iResearch艾瑞模型,自2008至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呈現逐年上漲勢頭;2010年我國整體交易規模超過4萬億元,增長率為30.8%;經過專業分析及預測,2013年商業貿易整體的17.9%都將是電子商務。
首先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幾大省份,具有較為完善的電子商務配套產業,政府重視程度高、扶植力度大,經濟及人口聚集條件優越,大部分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都集中于此;其次在行業分布方面,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紡織、服裝、家電數碼等行業的電子商務平臺更受歡迎。其中,所占比重位于前兩位的分別是紡織服裝和數碼家電行業,二者所占比例分別達14.32%和10.35%,以家電數碼、服裝配飾、家居百貨為代表的商品,引領了網購發展新潮流。
到2010年12月止,在中國境內進行域名注冊的網站數量已經達到191萬,并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電子商務在諸多行業都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差不多每天都會有新的網上商店、咨詢網站以及金融證券電子商務等出現;除此之外,電子商務也表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趨勢。一方面,電子商務發展范圍不再單純的集中在諸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而是不斷向中小城市發展擴展;另一方面,開發電子商務的隊伍除了大中型企業之外,不少規模較小的企業以及個人也逐漸加入到電子商務領域開拓中來。
隨著媒體形式的發展,電子商務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融合性,延出許多創新形式。這幾年,隨著阿里巴巴,淘寶,拍拍,百度有啊,友商網,愛比網等各種電子商務模式與電子商務服務的興起,傳統企業起了很大的沖擊。服務商越來越完善的服務,平臺越發成熟,電子商的創新性與時代趨勢,亦成為必然。
2010年,蘇寧、國美、富士康、中國郵政、中國銀聯、銀泰百貨、七匹狼、南航等大型傳統企業紛紛布局電子商務,掀起了電子商務歷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有關部門預計,到2012年我國網上零售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7130億元人民幣,占整體市場規模的3.5%。
農村電子商務在我國信息化、電子商務建設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建立了基本上覆蓋農業領域的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站,科技、教育、氣象、水利等涉農部門以電子政務為核心,建立了面向農業、農村提供信息服務及培訓的網站,成立了農業信息中心。農業電子商務正向中介組織、龍頭企業、批發市場、種養大戶、網上經紀人延伸,對于加快農村市場流通、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江蘇沙集模式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周邊農民開辦網店的熱潮。
在制定層面,之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信用、支付以及物流。在第三方支付政策日漸完善以及網站注冊實行實名制后,國家電子商務中心于2010年10月29日頒布了《電子商務信用認證規則》,為電子商務發展所面臨的信用以及支付問題提供了有效解決途徑。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一些新的問題也相繼出現,亟待制定新規則解決當前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法律問題,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的標準化及規范化管理;在物流方面,由于電子商務比較難形成規模且集中的配送流量,面臨著配送任務零散瑣碎的現實問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物流成本;在數據方面,突出的問題就是保護及利用不到位,企業之間尚未形成數據共享局面,此外,數據相關基礎服務尚未普遍應用。
當前我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中,存在電子商務與企業內部生產以及管理系統分離現象,特別是借助第三方平臺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無法有效開展市場需求信息管理工作,對客戶價值的利用程度遠遠不夠,并且在對現行系統和流程進行改造存在較大的難度。
從行業方面分析,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網站位于前十位的分別是:紡織服裝、數碼家電、鋼鐵機械、建筑建材、農林畜牧、五金工具、化工醫藥、禮品飾品、包裝印刷以及食品糖酒。相比較而言,工業行業所占比重低,消費品行業比重高;再從地域分布角度分析,當前大部分電子商務企業都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且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及產業轉移問題。
在當前形勢下,必須以“市場充當導向、企業不斷推進、政府給予嚴格監督”的基本原則為指導促進我國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一方面,要給予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定的自由空間,要讓企業從自身實際出發,針對市場的需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斷探索真正適合我國現實國情和自己實力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相關政府部門不要過多的進行直接的干預,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性規定的前提下,只要企業有意愿就要全力支持;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對于電子商務政策的研究,尊重我國當前電子商務發展的實際水平,加快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規定的制定力度,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完善且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確保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實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電子商務具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性,并且輻射面相當廣泛,這要求廣大公眾、社會組織、輿論媒體、政府相關部門等多個行業積極參與其中。電子商務今后的發展需要對產業鏈加以大力整合,圍繞客戶這一核心內容,搭建起貫穿制造、營銷以及消費三大主要環節的產業鏈,此外,諸如信用、物流、支付等配套性基礎服務的建設也要跟上,進而打造綜合性的電子商務生態體系,并且要進一步拓展用戶應用覆蓋面,為我國電子商務迎來新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提供有利條件。
從本質上講,企業電子商務絕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涉及企業資源規劃以及業務流程融合問題。要從客戶需要以及市場需求出發,深入思考原有業務流程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要促進電子商務與ERP以及CRM的有效融合,確保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并向計劃與生產部門進行意見反饋,使其有充足的時間對新產品研發以及原材料采購進行合理化安排,當產品投入市場后,借助系統收集用戶意見,以便促使企業內部活動與市場的有效互動,達到控制企業成本、提升市場靈敏度以及改善服務水平的目的。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物流這一重要基礎,因此,要對物流業進行有效整合,關注物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物流業的統一化及標準化發展,確保電子商務平臺與物流信息化平臺的有效融合。
總之,在新形勢下的電子商務,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電子商務制度體系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整合產業鏈,構建電子商務綜合生態體系,以及數據服務和物流的發展,將是未來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電子商務應該抓住機遇,不斷進取創新,在未來將有一個很好的前景。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0.
[2] 劉冰濤.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研究[J].產業經濟,2008.
[3] 郭曉慧.淺談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管理科學,2010.
[4]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0年(上)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