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旅游資源大國。除了漢族之外,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居住,我國的少數民族有著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和豐富的體育資源。新疆、蒙古、云南、廣西、西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俗習慣,各族群眾都非常喜愛體育運動,舞蹈、賽馬、登山、劃龍舟、滑雪等運動十分普及,以維吾爾、哈薩克、藏、蒙古等民族為代表的民族體育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其中許多傳統民族體育項目,在現代體育已經發展成為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的項目,如射箭、摔跤、賽馬、武術等。體育運動既鍛煉了少數民族群眾強悍的體魄和持久的耐力,也豐富了民族文化生活,對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在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目前絕大多數都還沒有作為體育旅游資源來大力開發,即使是被人們熟知的拋繡球、搶花炮、蘆笙踩堂等傳統“名牌”項目也只是對它們做了觀賞性的開發。
(2)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旅游業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本質、特征和意義認識尚且不夠深入,各部門和地區對本區域發展民族體育休閑旅游產業的潛力、政策措施、管理職能沒有完全到位,旅游企業對少數名族體育旅游業務缺乏重視。
(3)人們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和潛在認識不足,從而導致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如景區中開發體育類項目的多是山地、海濱等自然景區,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較少,如云南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賽馬節等對賽事品牌的可持續利用與綜合效益價值開發差。
(4)旅游資源的短期開發行為突出。由于宣傳不到位,也不注重發掘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民俗底蘊,所以許多民族旅游項目只是一窩蜂式的跟風行為,沒有彰顯本民族本地區的特色。
(5)許多旅游景區幾十年一直保持現狀,不注意根據時代變化與游客需求,進行修整與改善,有的建筑景點由于長時間遭受風雨等侵襲變得衰敗破舊,有的表演道具和項目幾十年還是老一套,一個景點再美再好,但是如果不注意更新,對游客就失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普遍存在僻遠、貧瘠、貧窮、交通不便等特點,以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為契機,可以修筑公路,整頓地理環境,繁榮民族經濟。例如近幾年興起的西藏旅游,就帶動了川藏、甘藏、滇藏等交通主干道和一些地方交通路線的興盛,很多舊路段得到了修繕,很多僻遠地區都修筑了公路或鐵路,即使不能用上這些交通工具,至少徒步你也可以穿越一些比較荒蕪的地區,隨著交通路線繁盛起來的就是各類服務行業,什么飯店、旅館、加油站等如雨后春筍般地在路兩邊修建出來,很多藏民有了比較安定的居所和收入,當地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另外國家的大西北開發政策,使得寧夏、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的經濟也呈現大增長態勢,在國家政策導引下,很多游客的旅游興趣轉向大西北。
很多少數民族民眾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自己居住的村寨,可是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使得他們見識到了外來的新鮮文化信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感受到了新生活的美好與幸福。各民族群眾融合在一個體育項目或賽事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所帶來的沖擊力,確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豐富的體育文化生活,激勵了少數民族民眾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激情,使得當地的社會風貌展現一片新的氣象。
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旅游活動,有利于各民族間地廣泛交流,增進民族團結,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體現了人與人友好交往的和諧理念。我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多具有集體性特征,如打陀螺、搶花炮,由于沒有年齡、職業等的限制,它為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場所和機會,激發了人們團結合作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人際關系變得更和諧,維護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有助于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在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許多快要消亡或正在消亡,甚至已經在民間消失很多年的民族體育項目被挖掘出來,經過旅游部門的開發弘揚,成為新的旅游亮點,譬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武術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可即使是這種譽滿全球的民族體育項目,至今還有“戳腳”和“綈袍劍”等數十個項目鮮為人知,福建高山族的“卡不隆(高山族語竿球的意思)”、黑龍江赫哲族的“杜烈其(赫哲族語為爭奪之意)”、山東回族的“扛拐奪龍珠”、貴州土家族的“蓮花十八響”、寧夏回族的“彩鐲響”、西藏的藏族“響箭”、新疆哈薩克族的“姑娘追”等體育活動都是融合了各族人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結晶,僅僅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人中流傳,而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則可以把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開發出來,使其熠熠閃光。
無論身處地球的哪個角落,人類對美、力的欣賞是一樣的。遍觀全球,在民族體育資源方面南美洲和非洲開發得就非常成功,南美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聚居區神秘的體育項目受到全球的吹捧,這些民族體育項目通過各種盛大的體育賽事和文化旅游項目以及影視宣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向往。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中國元素就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反響,其效果再一次印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格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通常源于圖騰崇拜,由于各民族圖騰崇拜的對象不一樣,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便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與 但是吱吱發出皮肉味道的“上刀山”讓游客明白那是真功夫。
我國少數民族的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像騎馬、摔跤、跳鍋莊舞、賽龍舟等,比較簡單易學。另外許多項目都與歌舞藝術融為一體。像黎族的“跳竹竿”、彝族的“阿細跳月”都是在且歌且舞中進行;苗族的“跳蘆笙”是將歌舞、音樂和運動技巧緊密結合。這些體育項目不限制人數,所以便于游客參與,游客在少數民族旅游區旅游不光可以飽眼福,也可以享受到親自體驗的樂趣。
少數民族體育資源作為一種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因此,需要我們進行認真而切實的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市場開發與產業運作等工作,提出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有效路徑。
具體說來,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流程有以下過程:
首先,要對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分布、種類進行細致的調查,摸清家底,確立類別,以便于我們了解情況,制定總體開發戰略和板塊布局。
其次,要對少數民族體育資源的商業化和產業化發展進行論證分析,弄清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商品化發展所需要的內部文化價值要素、外部社會支撐條件、市場供需求、開發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便有的放矢、揚長避短地進行開發。
最后,根據旅游市場的特殊需求篩選,優化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與產品種類,對之進行必要的加工、包裝與宣傳,不斷提升產品的品牌特色。
此外,可以把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成網絡版娛樂項目,進行升級宣傳,使之深入人心,成為不老的特色傳說。
少數民族體育資源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所特有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資源,我們不能丟了民族特色的東西,去盲目從眾,跟隨時尚之風,雖然民族特色的東西,有時候有落后、愚昧的因素在里面的,但是民族特色才是吸引國內外游客的關鍵,所以在抓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時,一定要堅持民族特色。
世界各國針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都非常重視品牌創立,像泰國普吉島、韓國濟州島在國際上已經非常出名,人家打的是民族特色的牌,走的是國際路線。那么我們的民族體育旅游也要在最初樹立品牌意識,建就要建成在世界包括國內有聲望的旅游區,在這一點上像云南、西藏、海南做得就不錯。做成大品牌才能招來金鳳凰,否則小打小鬧,浪費了時間、財力、人力,卻沒有經濟收益,那么這個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就失掉價值了。
良好的口碑宣傳,來自于良好的管理,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或許因為地域觀念差異,會存在這樣那樣毛病與疏漏,但是我們要加強管理,形成良好的服務風范,使得游客在這里享受到的是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民族風尚,而不是光環背后的瑕疵與齷齪。只有這樣,我們的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才能走得更長遠,而不會如曇花一現,留下無盡的遺憾。
重視市場開發,我們要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對已經和即將推出的旅游資源和特色項目進行多方位宣傳,力爭使宣傳面覆蓋國內和國外兩大市場。譬如網絡宣傳,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少數民族綜合旅游網和地方網的形式,在網絡上大力宣傳;可以通過中央電視臺或各地衛視臺插播的廣告等進行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宣傳;在報紙上開設專版,對民族旅游資源做具體介紹,使游客感受到本地良好的旅游特色和服務質量。其余還有街頭公交車廣告、機場和高速公路路邊廣告等宣傳手段,效果都不錯。
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資源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地規模都比較小,還是以傳統的民族特色旅游項目為主,那些瀕臨消亡但很精彩具有傳承色彩的項目并沒有被開發出來。未來的幾十年,人們的目光會由城市轉向農村,由繁華地區轉向探索神秘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而西部大開發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契機,上有國家政策導引,下有民眾的旅游熱情,我們應該把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做得更好,更超前才可以順應潮流的發展。
[1] 趙福祥.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研究[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2] 繞遠,張云鋼,許忠槐.中國西部體育資源的開發思路[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3] 安斗.昭通市少數民族體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