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到全部企業數的99%,為我國城鎮提供了75%的就業崗位,安置了2億~3億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的銷售額和工商稅收分別占全部企業的60%和45%。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加速技術創新,轉化科技成果,提供就業,活躍市場,完善市場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業海外投資迅速發展,但長期以來, 主要是以央企為主的國有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行為,如截至2009年底,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總額累計2200億美元,境外資產總額大約1.2萬億美元,絕大部分是由國家大型企業完成的,投資的目標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等資源行業,而中小企業投資較少,主要集中在進出口貿易和簡單加工領域,缺乏真正對產業鏈有帶動價值的項目及相關的行業領袖企業。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表明,如果按企業數計算,其中約90%海外投資項目是由國內中小企業投資的,但境外投資企業的普遍規模較小,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以下的項目居多。在投資區位上,中小企業對外投資首選非洲,比重達32%,東南亞占20%, 拉美18%,以下依次為中東、東歐、中亞等地區,發達國家所占比例極小。
我國中小企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本身存在資金缺乏,存在管理水平低下、技術創新能力差狀況。中小企業對如何進行跨國經營、以及境外的投資環境、投資政策、營銷渠道等不熟悉,有著很大的盲目性;中小企業往往著眼于眼前利益,缺乏長期規劃,導致企業最終產生短期經營行為;宏觀層面上,國家缺乏足夠的保障機制及信貸體系進行政策扶持,中小企業只能夠依靠自身力量單打獨斗,風險較大。
2.2.1 靈活有效的管理形式
中小企業多屬于民營企業,有著靈活的營銷策略,市場適應能力強,完全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企業運營成本低,轉變機制便利,相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更容易有效地開拓市場。
2.2.2 具有相對特色的產品優勢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品,從古代的絲綢之路至明朝的鄭和下西洋,近代中國傳統的工藝品,手工品、中醫藥制品加工技術等,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各中小型企業可充分發揮地方及民族特色,將自己的產品及服務推廣至全世界。加之中小企業在開發這些特色產品方面比國有企業更有效率,因此在這方面中小企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2.3 國人的創業與開拓精神
儒家文化的傳統塑造了中國企業家的勤勉刻苦、堅韌不拔的品質。世界的各個角落中都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世界范圍內中國日用消費品的暢銷、美食文化的影響,及學習漢語的熱潮,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國人有能力和智慧將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做大做強。
2.2.4 豐富的人脈資源
華人遍及于世界的各個角落,可以充分各方面的人脈關系建立經營與銷售渠道、開拓市場,中小企業在建立及疏通關系方面比國有大型企業更具有企業及開拓精神。這種人脈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充分發揮華人的關系,開拓市場和渠道;另一方面是在華人社區開展經營業務,如世界范圍內的唐人街等。
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并不具備跨國公司核心能力強大、資金實力雄厚等方面的優勢,其顯著特點在于企業規模較小。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Wells)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所言,一國企業可以開發所謂“小規模技術”以滿足有限的市場需求。只有這樣,中小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才能在大企業包圍里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中小企業在勢力壯大之前,可避實就虛,首先找到那些大企業沒有發現,或大企業不想干但并非沒有前途和利潤的細分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充分利用大企業培育出來的市場需求,快速搶占部分市場。這樣,可以避開大企業的巨大威脅,等自己的勢力增強、時機成熟之后,再和大企業一爭高低。同時,企業經營者應依據靈活多樣的管理機制,著眼于地方及民族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將其推廣于全世界范圍內。由于企業進退出成本較低,以市場為導向,加上國人的開拓與進取精神及潛在的人脈資源,中小企業完全有可能在世界范圍內立足腳根,將企業做大做強。
中小企業應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靈活多樣的經營策略。經營方式多樣化,如可以通過與當地企業開展合資、合作經營,也可以在當地建立辦事處及經銷機構;同時,必須立足于經營本土化。通過世界上的跨國企業獲取相關的經驗,無論是肯德基還是家樂福流通行業,還是西門子、通用等制造行業,這些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可觀成就的企業的一個有效經驗就在于經營策略上的本土化。而中國的華為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及辦事機構,也同樣是經營本土化改變的結果。
面對日趨復雜激烈的全球競爭等實際情況,中小企業靠自身單打獨斗來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具備很大的風險性,因此克服和彌補企業規模不足的缺陷,與本國企業及東道國相關企業之間建立戰略聯盟關系,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營銷學上的“集群式走出去”方式值得借鑒,過去若干年發展的實踐證明一定規模的集群式走出去有幾點好處:一是產業配套;二是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它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大企業在海外建立工業園,比如海爾在美國、巴基斯坦建立了工業園,華能在東南亞建立了紡織工業園;另一種方式是由一家主開發商牽頭,在海外建立園區,建造標準廠房,通過招商引資把國內中小企業吸引過去。
近年來,一直強調企業的核心能力原則,即企業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來源于企業的核心資產,特別是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生產技能、互補性知識等。只有著眼于培育企業的核心資產、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中小企業才能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國際化經營時, 中小企業應揚長避短,選擇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競爭優勢的地區、市場和產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使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否則,一味“貪大求洋”,超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范圍,不但達不到國際化經營的目標,而且容易拖累主營業務,使企業本身的運營陷入泥潭。
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需要大批跨國經營人才。企業應加大人才的培養與吸納,著眼于長久利益,通過學習及崗位培訓、出國鍛煉等方式盡快適應國際市場人才的需求。同時,中小企業必須重視對東道國本土人才的利用,一方面是由于我國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方面的相對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東道國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場,能更快地對本國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
[1] 岳昊.“入市”與中小企業的國際化之路[J].財貿研究,2008(04).
[2] 蘇文.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04(08).
[3] 吳時舫.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6(15).
[4] 趙景峰.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J].商業時代,2006(18).
[5] (美)路易·斯特拉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業騰飛之路[M].華夏出版社,2000.
[6] 陳華文.對我國中小企業向國際化發展的思考[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