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迅猛,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縣域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量。2009年全國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92500億元,就業人數約達15580萬人。鄉鎮企業脫胎于農業,根在農村,農民收入有60%是來自鄉鎮企業。中國沿海地區正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為契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廣西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鄉鎮企業的優勢。然而與毗鄰的廣東省等沿海地區相比,廣西鄉鎮企業發展差距較大,這是導致廣西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這就需要對廣西鄉鎮企業發展問題的研究。
1.1.1 廣西具有發展鄉鎮企業的資源優勢明顯
廣西鄉鎮企業主要是以發展農產品產業為依托,建設了一批以蔗糖、水果、木薯、桑蠶、禽畜、林木、中藥材、茶葉等區域特色明顯,產業集聚度較高的農產品加工業群。如桂南有淀粉、制茶等加工業;桂北有羅漢果、銀杏等特色加工業;桂西有優質苦丁茶、茵油、保健長壽食品加工業;桂中有糖蔗、蠶絲等加工業;桂東南有優質谷、竹藤編織等特色產品;桂西有食用、醫用等香料深加工業。
1.1.2 廣西鄉鎮企業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較大
近年來,廣西鄉鎮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以及“訂單農業”等發展模式,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延長了產業鏈。據統計,2007年底,廣西鄉鎮企業有113萬家,從業人員519萬人,總產值3599億元,勞動者報酬359億元,上交稅金99.58億元。2010年廣西的甘蔗、蠶繭、木薯、速豐林面積及水牛產量居全國第一位;龍眼、荔枝、香蕉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家禽人均飼養量、羅非魚產量居全國第三位;水果總產量列全國前四位;肉類和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八位。這對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開發和優勢產品的配套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1.1.3 廣西鄉鎮企業對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尚不明顯
廣西鄉鎮企業不發達,農民收入較低,鄉鎮企業經濟增長總量對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不強。2010年,廣西農民人均收入的構成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例為37.5%,家庭經營收入為55.4%,財產性收入為0.7%,轉移性收入為6.4%,與2005年相比,廣西農民純收入以家庭經營收入為主,工資性收入較低的收入格局沒有改變。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湖南、江西等省的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7.2%和41.4%,明顯高于廣西。
1.2.1 企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產業化經營
長期以來,廣西農村以種養業為主,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多數鄉鎮企業經營分散,加工企業規模小,全區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只有11家,5億元以上僅有15家;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短;農產品深加工率低;農村現代物流不發達;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難以形成整體優勢。以水果業、桑蠶業為例,廣西水果品種繁多,“十一五”時期,水果總產量進入全國前四位,但廣西的果脯加工企業及產品屈指可數,市場銷售的果脯,基本為外地品牌;廣西的蠶繭產量占全國產量約30%,但至今廣西生產的絲綢終端產品仍是空白。
1.2.2 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能力較低
廣西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共有49個貧困縣,其中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8個。多數縣域鄉鎮交通、通信、電力、文教、衛生等方面落后,而且都具有土質差、生態環境惡劣等特點。改革開放后,國家加大了對廣西經濟建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但農村基礎設施較差,一些貧困山區缺水缺電的問題比較嚴重,生產能力較難提高。
1.2.3 企業年產值較低,發展不平衡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農村經濟綠皮書》認為,2010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將超過5500元,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則為4000元,與全國相比差距較大。原因是廣西鄉鎮企業發展緩慢,生產總值較低,影響了農民收入。同時,鄉鎮企業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存在不平衡的特點,玉林等市發展情況較好,河池等市發展相對滯后。廣西主要加工產品產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10%的有制糖、發酵酒精、紙和紙板等少數品種,比重在5%~10%的品種也只有混合飼料、淀粉等不到10種,而一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市場需求大的產品,如肉類、乳制品、方便食品等產品卻較少。
鄉鎮企業的概念最初源于1984年的中央4號文件。它是指由農村鄉鎮、行政村、村民組等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主辦的各類企業。30多年來,廣西的鄉鎮企業是在國家不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目前,社會對發展鄉鎮企業持肯定的態度已成為主流,但尚存偏見。表現在:一是對鄉鎮企業的地位缺乏正確理解,認為鄉鎮企業層次低,都是農民的企業;二是對鄉鎮企業的作用認識不足,缺乏深入研究和相應扶持,甚至持懷疑的態度;三是鄉鎮企業進取意識不強,安于現狀,缺乏創大業的氣魄。總之,觀念滯后等因素影響,導致廣西鄉鎮企業的發展與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和市場的產品供給量很不相稱。
鄉鎮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而全的經營結構和組織結構未得到改變,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源深加工、技術密集型產業少,高科技產業落后。地區結構發展也不平衡,桂東南發展稍快,但特色經濟不明顯,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而桂西的一些鄉鎮仍然以種養為主,加工企業尚存空白。產品結構方面,初次產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名優產品少。
鄉鎮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的能力較弱;品牌意識、效率意識不強;管理較粗放,家族式企業較多,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鄉鎮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職工素質低,技術人才特別是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奇缺;利用外資等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和產業鏈分工能力較差,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這方面,廣西的縣域糧食企業表現較典型。以往糧食企業主要是依靠政策維續發展。糧改后,多數企業由于缺乏市場的開拓意識,沒有及時將企業整體性地轉移到發展新的經營方式上來,因而,導致了很多縣域糧食企業至今還沒有走出困境,甚至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富民政策。鄉鎮企業作為引領農民致富的載體,它扎根于農村,用地、用工及生產資料均來自農村,必然為當地農民增收服務。縱觀全國各地,無論是廣東、江浙沿海地區,或是中原地區,凡是鄉鎮企業發達的地方,當地的農民經濟收入就高,生活就富裕。現實中,中國的許多品牌產品或馳名商標都是來自鄉鎮企業,如被譽為“世界陶瓷基地”的廣東佛山市,幾乎所有的陶瓷企業都是鄉鎮企業。因此,發展鄉鎮企業,曾一度被譽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鄉鎮企業是在中國農村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經濟組織形式,是農村經濟的核心力量。鄉鎮企業在國企改革中,以其獨特的發展道路異軍突起。廣西鄉鎮企業不發達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及時轉變觀念,沒有抓住國企改革的發展機遇。當前,要實現富民強桂的發展戰略,必須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破除小農意識的傳統思維方式,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深化認識鄉鎮企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以更寬的視野去思考和處理問題,不斷優化鄉鎮企業的發展戰略。只有鄉鎮企業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才能壯大縣域經濟。
把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放到培育骨干企業上來。在發展鄉鎮企業中,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鄉鎮企業的節點上,一是延長產業鏈,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形成以加工帶種養業、以種養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二是建立基地與農民的聯結機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得到加工增值所帶來的利益;三是創新品牌企業,注重產品的個性化,樹立特色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骨干企業的扶持,及時研究和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鄉鎮企業要大膽引進人才,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
一是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廣西鄉鎮企業發展落后,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匱乏。廣西要發展鄉鎮企業,首先要解決人才問題。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經營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才隊伍的素質。二是把豐富的自然資源轉換為企業的產業資源。廣西農業生產資源供給充足,為發展鄉鎮企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廣西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沿海、沿邊,面向東南亞,尤其是北部灣國際經濟區域的開放開發建設,為發展鄉鎮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要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多吸納國內外企業落戶廣西;要加強產業資源整合,重點整合鋁加工業、糧食加工業、海洋產業、林漿紙、能源、制糖和服務行業等,組建骨干專業化協作企業,使鄉鎮企業的總體實力和整體水平迅速提升。三是把多元化的資本變成發展鄉鎮企業的資本。廣西鄉鎮企業起步晚,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發展鄉鎮企業要以招商引資、啟動民間投資為主,走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路子。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有償資金,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和信息網絡建設。鄉鎮企業的擴大經營,主要是依靠融資和招商引資等途徑解決。要鼓勵區外企業來兼并、重組廣西的鄉鎮企業,讓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外來資本逐漸成為發展廣西鄉鎮企業的投資者;金融部門要逐年增加信貸投入,支持鄉鎮企業壯大發展。
綜上所述,廣西鄉鎮企業要上規模、上水平,要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不斷深化認識,優化整合資源,注重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增加多元化投資,全面提高企業素質和產業化發展水平。
[1] 2009年全國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92500億元[EB/OL].中國農產品加工網,2010-1-27.
[2] 本報告課題組.“十一五”以來廣西農民增收分析[EB/OL].廣西經濟決策網,2011-6-1.
[3] 常紅.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或將超過5500元[EB/OL].人民網,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