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聯合大學管理學院 孫鳳芹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和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出現快速增長,環境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威脅。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它是一種經濟形態,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低碳發展的過程,目標是低碳高增長,強調的是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一種長期發展愿景,轉型過程具有階段性特征,最終,低碳經濟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
在金融危機結束到經濟復蘇后的這段時間——“后金融危機時代”必將是產業重組和布局調整的時代。面對新挑戰、新機遇,許多國家搶前抓早謀劃低碳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加快低碳產業布局調整,全面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人類在發展道路上的正確選擇,如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全球的信息化一樣,是大勢所趨。站在世界及中國發展的實際分析,探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是河北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河北省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緊鄰京津,地理位置重要,具有較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和條件。近年來,河北省抓住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和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不斷加快經濟發展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和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位于國家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不斷優化,冶金、建材、化工醫藥和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并涌現出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此外,旅游、通信、信息等第三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基本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第三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河北省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在“十一五”的第一年,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11660.43億元,比上年增長 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606.48億元,比上年增長 6.88%;第二產業增加值6115.01億元,比上年增長 16.87%;第三產業增加值3938.94億元,比上年增長 17.2%。其中第三產業的增長最快。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增長 11.3%,房地產業增長 6.7%,其他服務業增長 15.0%,已經形成化工(醫藥)、冶金、建材、機械、食品五大支柱產業。而到了2010 年,河北省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197.1億元人民幣,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562.8億元、10705.7億元、6928.6億元,在第三產業中,社會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其他服務業發展壯大,成為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2010年,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地區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分別為 12.7:53.0:34.3。與2005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有明顯的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明顯的增加,第三產業比重略有上升。
總體來說,“十一五”期間,隨著改革力度地不斷推進,河北省經濟總量迅速擴張,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拉動了河北省經濟的增長。但是,產業結構的總體水平比較低,整個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的比重比較大,第二、第三產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表明,河北省屬于高碳地區,位列全國后10名。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7%左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巨大;同時,河北省也是清潔能源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具有優越的能源資源稟賦,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資源都很豐富。在當今世界四種類型的低碳生態城市中,河北省有逐步演進型和技術創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術創新型的曹妃甸生態城市兩種類型。在京津冀都市圈僅有的三個低碳生態城中,河北占了兩個。河北省的資源稟賦狀況和地理位置決定了河北省已經具備了建設低碳經濟示范區的有利條件。河北省基礎好、潛力大,可以發展成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示范區。
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能源大省,為河北開發可再生能源及走低碳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河北省產業結構偏重,鋼鐵、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污的行業產量居全國前列,給資源環境及節能減排帶來沉重壓力。當前,河北經濟的低碳之路既有很多的有利因素。
河北省蘊藏著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壩上及沿海地區風能資源豐富,張家口、承德及滄州東部太陽能資源豐富,是改善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資源基礎。
河北省壩上及沿海地區風能資源豐富,適宜開發風力發電項目。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具有豐富的秸稈資源,河北省將建設大批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煤礦煤氣層甲烷氣的回收利用。河北太陽能資源在全國處于較豐富地帶,對于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深具潛力。
保定國家高新區用10年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有其獨特的技術和經驗優勢,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為河北省建設低碳經濟區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
曹妃甸是國家確定的循環經濟示范區、科學發展示范區,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把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貫穿開發建設全過程,形成了以精品鋼為龍頭的鋼鐵循環產業鏈、以大型煉化為龍頭的化工循環產業鏈、以重型裝備為龍頭的裝備制造循環產業鏈。曹妃甸示范區的摸索實踐,解決了困擾唐山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也將給國內重化工業發展帶來啟示。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縱觀各發達國家的低碳政策,它們大多把重點放在改造傳統高碳產業上,但又各具有側重點。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改變能源結構,如發展水能、風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要減少能源消耗,改變消費方式,優先發展低碳產業。
各地應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發展戰略,制定低碳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碳排放的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充分發揮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環保、新能源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協同效應。
河北省走低碳經濟之路,已經具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保定市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啟動的低碳項目首批入選的兩個試點城市之一,為世界所矚目。曹妃甸家作為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區以及具有國家批準的循環經濟園區產業總體規劃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多年來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再加上張承壩上地區的新能源開發利用,河北省確實有條件、有能力發展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的示范區。河北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唐山市唐山灣新城、石家莊市正定新區、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滄州市黃驊新城列為生態示范城市。
河北省雖未被國家發改委列入低碳經濟試點省,但是依然應該抓住當前的大好時機,把河北省建設成國內乃至全球的低碳經濟發展的典范。在當前階段,河北省應集中給力保定,聚焦保定,將保定建成低碳經濟城市的典范,之后本著建設一個成熟一個的原則,逐漸形成低碳經濟大省。
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已得到政府的共識。政策引導,也是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的必要保障。河北省政府在依據相關規劃及產業導向指南,推出支持鼓勵政策,準入低碳產業的同時,還應根據低碳目標,制定效率、效益、節能、降耗、減污等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來對產業進行監督與評估,強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
低碳技術和產業的新興與發展,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企業應預先認識并抓住這一全球趨勢帶來的重大變革與契機,未來的經濟必定是低碳經濟,未來的競爭必定是基于低碳產品與技術的競爭。政府應通過低碳產業規劃與財政、稅收的扶持、金融融資的支持,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產品。
河北省應該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用先進低碳理念,完備各種規章條例,借此約束和激勵各低碳經濟參與主體,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策制度創新。河北省應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抓緊制定和修訂節約用電、油管理辦法、建筑節能管理辦法、低碳旅游業實施條例、低碳、循環農業實施條例等,強化清潔能源、低碳能源開發、利用的鼓勵政策。這樣做可以極大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業的能效以及競爭力,并讓他們更有動力實現低碳行業的發展。
河北省應積極推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發展,加大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力爭在光伏發電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生物質能源發展、風電規?;_發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使新能源、光伏、清潔能源等低碳產業成為河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的支柱產業。為此,政府、企業應密切跟蹤低碳領域技術進步最新進展,積極推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與國外的聯合研發。
河北省的產業現狀和產業優勢,決定了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河北省可大力推崇發展比較有區域優勢的新能源開發產業,如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項目;以精品鋼為龍頭的鋼鐵循環產業鏈;以大型煉化為龍頭的化工循環產業鏈;以重型裝備為龍頭的裝備制造循環產業鏈;以及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等。在發展上述低碳產業的同時,應對傳統產業結構進行改造,研發和推廣使用低碳技術,并且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引導和落實低碳經濟發展,使這些傳統產業和低碳產業的發展關聯起來,進而最終形成一個低碳產業集群。低碳將成為河北經濟新的增長點,將對河北產業結構調整是一次成功的轉型,從而為我國碳減排工作在源頭上的推動做出重要貢獻。
[1] 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
[2] 康蓉,楊海真,王峰.崇明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的研究[J].環境經濟,2009(6).
[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4] 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 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8).
[6] 譚丹,黃賢金,胡初枝.我國工業行業的產業升級與碳排放關系分析[J].環境經濟,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