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棉
手術對人體是一種創傷,往往給患者帶來恐懼、緊張、焦慮,甚至產生悲觀、失望或瀕死等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手術效果和疾病的轉歸,給治療、護理帶來困難與潛質的威脅。因此,運用心理學原理,及時、準確地發現與分析患者的心理反應,通過護士有針對性地心理護理等優良服務行為,有意識地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積極配合治療,促進身心康復,提高生存質量。本文選擇我院外科199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療業務扶持期間開展1058例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分析,結合本人從事護理工作的積累與體會饋與讀者。
本組患者1058例,其中男678,女380例;年齡12~72歲,平均39.5歲;文化程度:高等教育135例,中等教育426例,初等教育433例;職業:農民647例,個體勞動者75例,學生112例,干部146例,工人53例,職員23例,其他2例;手術分類:急診手術568例,選擇性手術490例,其中,闌尾切除術463例,腹股溝疝修補術57例,股疝修補術7例,上消化道修補術490例,胃大部切除22例,單純性甲狀腺瘤切除術47例,甲亢手術11例,肝脾破裂修補術23例,四肢骨折內固定術336例,腰椎內固定融合術25例,剖宮產19例,子宮肌瘤切除術8例。
2.1 術前護理措施
2.1.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緊張的護患關系將給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實施心理護理的基礎。在患者入院即刻起,護士就要以誠摯、和藹的態度,相對的家人一樣熱情接待患者,幫助其熟悉周圍環境、工作人員以及醫院的相關制度,讓其盡快適應醫院的生活,消除陌生與恐懼心理。做好知情告知,向患者簡要介紹病情、治療方案,尤其是手術中有關麻醉、手術方法、手術安全性、手術效果等。多關心患者,多與之談心,針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與情緒,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選用恰當的方式與語言,調節患者的情緒,幫助其盡快清除不良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1.2 術前宣教 患者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對疾病及手術治療缺乏正確的認識、恐懼手術,特別擔憂麻醉、手術出現意外或發生并發癥,對將來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不良的影視,對手術缺乏信心。一些需要做較大手術的患者,對于手術的方法、施術醫生的技術水平及術后效果極為關心,想方設法詢問和探索,終日焦躁不安、顧慮重重。這些不良心理現象如果未得到消除或緩解,患者往往在鄰近手術時心情緊張,難以入眠、有些患者甚至高度恐懼、心率加快而誘發一些基礎疾病發作,嚴重者甚至推遲或取消手術,影響治療及患者的康復。因此,術前宣教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護士應在術前訪視患者,及時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心理活動,針對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耐心地進行必要的解釋及安撫,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必要、手術的方式、手術的優點及效果以及術前準備與注意事項等,護士要熱情和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耐心疏導、恰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幫助其克服不良的心理壓力與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1.3 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對于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從他們的共性著手進行心理疏導與安撫,根據手術治療的需要,向患者簡要介紹手術的方式、程序、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等,同時交會患者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與技巧。例如:術前通過心身放松達到消除或緩解緊張焦慮的自我精神松弛法;術前禁食、禁水、禁煙酒;如何進行床上排便排尿訓練;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時間、更換、保護方法、注意事項;術后咳嗽、呼吸的技巧減輕切口疼痛方法等。由于患者的性別、年齡、性格、文化程度、職業的不同,對疼痛和手術引起的心理反應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要有針對性的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例如:對于恐懼手術、擔心手術失敗的患者,要耐心地給予安慰,恰當地疏導、簡單介紹手術的方法與效果、手術醫師業務技術水平及手術成功率。積極啟發、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擔憂手術后影響容貌、形體或發生其他并發癥以及手術治療導致的家庭經濟負擔的患者,要申明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針對相應的問題,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挑戰,使其放下包袱,積極配合治療。護士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充分利用語言及具體行為,獲得患者的理解與信任,解除或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2.1.4 其他的心理護理要點 手術前,護士對患者要關心備至、噓寒問暖、視如親人。要認真查閱病歷,了解其病史、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及手術部位等,校對患者姓名、床號、手術名稱等,適時地給患者鼓勵安慰,盡最大努力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清潔、舒適的手術環境,消除患者的恐懼;靜脈穿刺時要做到輕、穩、準,力爭做到一次成功,減少患者因疼痛帶來的不適。再給患者擺放體位時,告知正確的體位對手術的重要性,讓其主動配合,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維護其自尊。
2.2 術中心理護理 手術患者除全麻外,一般都處于清醒狀態,患者對醫務人員的言、行、器械物品的噪聲,都會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因此,醫務人員應做到不談與手術無關的話題,言語、行走、器器械操作輕柔,盡量減少噪聲;污染或者有血跡的敷料盡量不讓患者看到;護士應隨時觀察患者意識、了解患者情緒變化,選用恰當的語言交待手術可能出現的疼痛與不適。例如術中牽拉臟器反射的不適與牽拉痛,讓患者有思想準備;術中禁忌對患者冷漠、態度生硬,在患者情緒低落悲傷時,因給予及時疏導和安慰,轉移其注意力,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放松情緒,遵守注意事項,積極配合手術。
2.3 術后心理護理 手術后患者往往因術后疼痛和虛構,不愿下床活動,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病情,手術是否成功,擔心術后遺留后遺癥。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對患者的康復極為不利。因此,術后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于手術傷口的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至關重要。術后,護士應多關心、體貼患者,及時掌握患者微妙心理變化,運用親切關懷的語言與行為安撫患者,告知其手術的真實情況及手術效果,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例如:手術切口疼痛、反映性體溫升高、腹脹、惡習、嘔吐等表現均屬于術后的正常反應,囑咐患者不必多慮。要加強巡視,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正確排便、告之術后適時下床活動的好處及必要性等。護士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要,讓其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與幫助,消除顧慮、放松心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戰勝疾病。
經過對本組手術患者的回顧性評價、分析結果,通過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護理實踐,極大程度地消除或緩解了手術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使患者能以較為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達到預期的手術治療效果。本組1058例患者經過手術治療痊愈出院768例,好轉233例,轉院57例,死亡0例,治愈好轉率達94.6%。
心理護理是應用心理學原理,及時準確地發現與分析患者的心理反應,通過護士的態度、言語、行為等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改變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積極配合治療,達到加速康復、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本組1058例手術患者,手術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焦慮等,甚至有的不配合治療,拒絕手術或一再延遲手術時機,給治療與康復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圍手術期宣教、共性化與個性化護理相結合,針對性的術前、術中、術后的心理護理,是手術患者心理護理的必然要求與核心基礎。護士在患者住院的第一時間起,就要通過密切的監護與觀察,采取一切措施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及時了解與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變化規律,適時恰當地選用護理心理學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提高其心理防御能力,使患者的生理、心理達到最佳狀態,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與護理,為手術和術后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作為一名護士,除了具備精湛的技術外,還必須具備高尚的醫德和高深的心理學知識及人文知識,給患者以有效的心理引導,及時掌握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與行為,運用善意的疏導、恰當的解釋、真誠的撫慰、優質的服務實現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使其克服不良的心理狀態與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