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枝 李永紅
病例1 患者女,45歲,以“反復發作性精神行為異常5年,加重伴行走不穩半月”于2008年7月入院?;颊哂?年前在午飯前勞累后突發表情淡漠、發呆不語,繼之嗜睡,約1 h后意識轉清,不能回憶其過程,始每年發作3~4次,漸頻繁,曾多處就診,考慮“癔病”,未予治療,半月前勞累后上述癥狀發作1~2次/d,并出現站立行走不穩,持續性,入院查體:神志清,構音不清,反應較遲鈍,顱N(-),頸無抵抗,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腱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閉目難立征(+),直線行走不穩,入院后顱腦MRI:小腦萎縮,發作時機測血糖1.5mmol/L,即可給予50%GS60ml靜脈注射,很快神志轉清,腹部B超:胰頭部增大,胰腺強化CT:胰頭占位(考慮胰島素瘤可能),轉外院行手術治療,術后精神行為異常未再發作。
病例2 患者女,56歲,以“反復發作性意識障礙約3年,加重1月”于2010年9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不明原因于下午5點在勞動中突感周身乏力,出汗,頭暈,繼之意識模糊,肢體抽搐,呼之睜眼,問話不回答,持續約10 min后漸好轉,未予就診,類似癥狀年發作5~6次,每次發作時間漸長,15 min~1 h不等,曾多處就診,診為“癲癇”給予丙戊酸鈉0.4 tid服用1年余,效果不佳,近1月來發作頻繁,嚴重時意識喪失,入院神經科查體(-),顱腦MRI:未見異常,發作時機測血糖1.9mmol/L,即可給予50%GS60ml靜脈注射,很快神志轉清,腹部B超:未見異常,胰腺強化CT:胰尾部占位(考慮胰島細胞瘤),轉青醫附院普外科行手術治療,意識障礙、肢體抽搐未再發作。
病例3 患者女,51歲,以“反復發作性頭暈,意識障礙,肢體抽搐3.5年,加重2月”于2007年3月入院,患者于3.5年前不明原因于午飯前生氣后中突發頭暈,繼之呼之不應,四肢抽動,持續約10 min后自行好轉,未予就診,類似癥狀年發作7~8次,每次發作時間漸長,15~30 min不等,曾多處就診,診為“癔病”“癲癇”給予丙戊酸鈉0.4,3次/d服用半年,效果不佳,2月前停服藥物,在家迷信治療,進食不規律,上述癥狀發作頻繁,意識障礙加重,每次發作出現意識喪失,尿便失禁,以昏迷原因待查入院,神經科查體:T37°,BP140/90 mm Hg,淺昏迷狀態,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4 mm,對光反應遲鈍,雙眼球向右側凝視,頸部抵抗,雙上肢屈曲,雙下肢伸直,四肢肌張力高,雙側病理征(+),顱腦CT:未見異常,發作時機測血糖1.4mmol/L,即可給予50%GS60ml靜脈注射,10%GS250ml靜脈滴注,意識由昏迷轉為輕度譫妄漸轉清,腹部B超:未見異常,胰腺強化CT:胰頭部增大,轉濟南省立醫院行手術探查治療后,意識障礙、肢體抽搐未再發作。
胰島素瘤是器質性低血糖的常見病因,表現為反復發作低血糖癥狀,多見于餐前、饑餓、勞累等因素可誘發。發作頻率逐漸增加,發作可持續數分鐘至數日,胰島素瘤致低血糖癥狀有:①交感神經興奮癥狀。②腦功能障礙癥狀:早期皮質受累,表現精神不集中,思維、語言遲鈍,躁動,行為異常等,皮質下受累時,患者意識不清,出現幼稚動作,肌肉顫動,運動障礙,抽搐,癱瘓,出現病理反射,最后昏迷、死亡。臨床表現:血糖下降較快時先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后出現腦功能障礙,血糖下降緩慢時,無明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主要表現為腦功能障礙,具體臨床常見有三大類型:①腎上腺素分泌增高型,見于血糖迅速下降者,②腦型,見于血糖緩慢下降者,③混合型,見于血糖下降緩慢并歷時較短者。胰島素瘤為Wipple三聯征,胰島素釋放指數>0.3,腹部B超、CT掃描可以確診。腫瘤直徑<1.5cm時較難被檢查,CT掃描準確率僅20%~30%。
分析:上述病例之所以多年被誤診原因有:該病發病率低,臨床癥狀復雜,臨床癥狀不持續,社區醫師認識不足,普通影像檢查陽性率低。該病是可以治愈的疾患,延誤診治可以致殘,嚴重者可以致命。
[1]周沛興,何家榮.實用內科疾病神經系統損害醫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99:9.
[2]Kang EG,JeonSJ,ChoiSS,et al.DiffusionMR imagingof hypoglycephalopat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10,31:559-564.
[3]AlemdarM,IseriP,KomsuogluSS.insulinoma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eizure.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6,1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