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云 于海寧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改變,腦梗死的發病率明顯增高,由此引起的致殘率及復發率均較高,如何探尋更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的問題更加急迫,我院神經內科對2008年11月-2010年10月間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7例,開拓性應用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法[1]治療,取得了明顯的療效,通過對以上患者腦血流量及癱瘓肢體功能恢復的評價進一步探討祖國中醫針灸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重要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濰坊市腦科醫院神經內三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7例,以上患者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通過顱腦CT或顱腦MRI示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所有入選患者均為首次單側發病,其中男56例,女31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68.2+15.1)歲;病程1~7 d;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無智能和精神障礙,無失語,均未進行溶栓治療;87例患者分為觀察組48例和常規組3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同時選擇同期體檢的同年齡和同性別比的健康人46例作為健康組對照比較。
1.2 方法 入選觀察組和常規組患者均施與腦梗死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待病情穩定48 h后對觀察組和常規組患者同時配合康復治療,以Bobath法為主,治療中需給予助力幫助或使用輔助器,直到患者獨立完成[3]。每天2~4次,每次30 min。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 min;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角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 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刺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刺尺澤,曲肘呈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刺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每日針2次,10 d為1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每日針2次,10 d為1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3 評定指標 1、2組治療前及治療30 d后簡易Fugl-Meyer運動功能(FMA)[4]評分評定上下肢功能,上肢滿分66分,下肢34分。2、治療前后TCD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平均血流速度(Vm)。
見表1。
表13 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MCA的Vm比較±s

表13 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MCA的Vm比較±s
注:1)觀察組、常規組FMA評分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1;2)觀察組、常規組健側MCA的Vm值與健康組比較,P<0.05;3)觀察組、常規組患側MCA的Vm值與健康組比較,P<0.01;4)觀察組治療后健側、患側的MCA的Vm值與常規組比較,P<0.01;5)觀察組治療后健側、患側的MCA的Vm值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FMA評分MCA的Vm上肢 下肢 健側 患側健康組 治療前--77.14±14.38(n=46) 30 d后 - - 74.44±13.37觀察組 治療前 11.79±4.56 11.37±1.98 64.11±11.99 43.01±11.03(n=48) 治療后 37.36±6.79 38.36±8.86 72.98±13.15 70.96±13.81常規組 治療前 12.34±2.18 13.28±3.05 65.85±12.55 44.56±10.87(n=39) 治療后 35.46±6.27 37.97±7.64 64.97±13.24 59.08±12.17
正常、充沛的腦血流供應是腦結構與功能完整的首要和必備條件,檢測腦主要功能區的血流量可以間接反應該功能區的代謝活動情況。腦梗死的治療過程中,如何改善腦血流供應是首先考慮的問題之一。目前已有多方研究證明,針刺在腦缺血動物模型上可以起到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增強缺血部血管代償能力的作用,從而調整腦血流的低灌狀態,增加腦血流量。廣大醫學工作者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針刺的臨床價值[5,6]。
本實驗表明,在積極臨床基本康復手法的基礎上,持續加用“醒腦開竅針刺法”刺激患者肢體被動運動及改善患側腦血流量,對于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有肯定的臨床價值,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遠期生存質量。用“醒腦開竅針刺”聯合常規藥物治療卒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石學敏.中華康復治療全書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12-192.
[2]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1:4-8.
[3]曹小英,朱美紅,時美芳.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康復,2006,21(3):212-212.
[4]Fugl-Meyer,Jaasko L,Leg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Scand J Rehab Med(S0036-5505),1975,7:13-31.
[5]黎春元,曹慶淑,朱麗霞,等.針刺調整功能研究與展望.科學導報,1989,4:58.
[6]黃坤厚,榮培晶.電針人中、足三里對藍斑核神經元活動影響的比較觀察.中國針灸,1995,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