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云
動脈血氣分析標本檢驗作為檢測呼吸功能及酸堿度平衡的一項重要指標,現已在臨床醫學廣泛應用,而動脈穿刺采血也是針對危重患者及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氣分析檢查常用的操作手段,以便與嚴密監測患者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及血液內酸堿平衡狀況,所以,動脈血采集在這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采血失敗,將延誤患者的治療,不利于患者病情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以上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保證動脈采血操作的規范合理。筆者結合相關臨床經驗,參考我院動脈采血失敗病例,對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討相關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調查數據來自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動脈采血93例失敗病例。同期內,共實施動脈動脈采血1653例,失敗率為5.63%。
1.2 研究方法 對動脈采血失敗患者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從應用采血工具,失敗直接原因等方面進行重點探究。
1.3 統計學資料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率或百分比表示,并實行卡方檢驗。
2.1 在同期的1653例動脈采血病例中,使用普通針筒操作的為1362例,失敗79例,失敗率為5.8%,使用專用動脈血氣針操作的為291例,失敗14例,失敗率4.8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普通針筒與動脈血氣針采血失敗率對比見(表1)。

表1 普通針筒與動脈血氣針采血失敗率對比(N=1653)
2.2 失敗類型分析,在混入空氣方面,普通針筒明顯高于動脈血氣針;在誤抽靜脈血方面上,動脈血氣針明顯高于普通針筒;在動脈血氣針操作方法中出現了血液凝固現象;使用普通針筒操作出現了血量不足的現象,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3.1 穿刺失敗的原因
3.1.1 環境因素 在特殊季節,如秋冬兩季,因室溫常常較低,導致血管受冷收縮,動脈搏動減弱,使穿刺采血的難度增加。
3.1.2 患者因素 多數動脈血氣分析患者本身處于休克狀態或呼吸衰竭、循環衰竭狀態,動脈失充盈,或有水腫患者,血管顯示不清,加之反復行動脈穿刺,造成血管壁損傷,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動脈采血的難度。
3.1.3 針頭選擇 動脈血氣標本一般采血量為1 ml,臨床選用的注射器為2.5 ml,配備的針頭為6號,管徑小,在采血時因阻力大看不到回血,在操作前我們常規將針頭更換為9號注射針頭,并反復抽動注射器活塞,充分潤滑注射器,降低了血液回流的阻力,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1.4 穿刺方法 在臨床采血的過程中,部分護理人員采用垂直進針的方法,這樣就難以掌握控制手腕部力量,容易穿透血管甚至傷害骨膜組織,引發患者的疼痛,大大的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3.1.5 技術經驗 對于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穿刺成功率均較高,而對于低年資護士則缺乏精細觸覺,及解剖知識,不能掌握動脈的走行,彈性,位置等關鍵因素,造成穿刺失敗。
3.1.6 情緒因素 在護理人員為親屬,同事,領導等進行動脈采血時,往往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從而無法冷靜的掌握自己操作的力度,方向等,特別是在首次穿刺失敗時,護理人員信心受到影響,更難以集中精神,導致穿刺失敗。
3.2 探討相應的對策
3.2.1 改善穿刺環境 保持病房的整潔,舒適,安靜,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在寒冷季節,給與患者相應的暖手措施,如給與熱敷等,保證動脈血管不遇冷收縮,維持動脈血管的正常搏動。
3.2.2 選擇適當的動脈 認真對患者的神志,病情,動脈波動情況進行分析,重點觀察橈動脈、足背動脈、等動脈血管淺表的動脈,此類動脈固定,易于觸摸及穿刺。
3.2.3 業務技能訓練 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訓練,熟練掌握臨床動脈穿刺技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護士請教,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水平。
3.2.4 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對于處于緊張狀態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給與適當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引導患者配合動脈穿刺的進行,對于難以配合的患者,可考慮給與罌粟堿促進血管擴張后再行穿刺。
3.2.5 掌握穿刺技巧 在向行規選擇橈動脈穿刺時,囑患者取平臥位,手腕伸直,常規消毒后,食指放于橈動脈搏動點最明顯處并固定血管,在食指下端0.5~1.0 cm處呈20°~30°角快速刺入皮膚,并向前斜行穿刺,見回血后固定針頭,血回至1 ml后拔針,標本及時送檢。
動脈采血是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護理操作技能,為了提高動脈采血的成功率,應盡量選擇動脈穿刺針進行操作,同時,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自身綜合業務素質的訓練,改善醫療質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葉任高.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35.
[2]彭德珍,劉雪群.2種動脈血氣采血針的臨床應用效果比較.護理研究,2009,23(5B):1262.
[3]陳蘭英.動脈血氣采集部位的選擇.現代護理報,2004,2:24-25.
[4]胡愛先,叢海靜,王巧俐.動脈血管通路行血液凈化病人的護理3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