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山
管理檢驗科是醫院各種傳染源集中的地方,是醫源性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為使操作人員清楚地認識到實驗室安全防護的重要性,加強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的管理和預防。對保證醫療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1 血源性疾病的傳播檢驗科醫務人員由于直接檢測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直接或間接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各型肝炎病毒和各類病原菌接觸。
1.2 手污染檢驗人員每天要與血液、痰液及分泌物等標本接觸,手是不可避免地被強致病性,強傳染或多藥耐學性的病原體直接或間接污染,成為接觸傳播的重要媒介。
1.3 空氣污染的原因是因為來檢驗科做各項檢查的患者病種混雜,人員流動頻繁,空氣污染比較嚴重。
1.4 硬件設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醫院,檢驗科檢驗設備布局不合理,作業流程不規范,缺少清潔手部衛生的設施,通風采光欠佳,生物安全防護設施差等。沒有嚴格區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建筑設計不科學,造成發生醫源性感染的危險性增加。
1.5 人員防護意識差部分檢驗科工作人員對醫源性感染的認識不足,檢驗科每天收集各類患者的標本,有些檢驗人員在操作時不穿工作服,口罩、手套;不按規范洗手,血液或體液標本污染臺面時,未嚴格消毒;檢驗的標本隨意丟棄,未進行合理的處理。
1.6 廢棄物處理不規范醫院檢驗科的儀器已高度自動化,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廢液和廢物,這些廢液和廢物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如果未經任何消毒處理,直接排放將污染醫院環境,增加醫院感染的機會。
2.1 人員管。領導重視加強培訓醫院領導和檢驗科主任要有防止醫院感染,保護職工和患者健康的意識,應加大醫院管理力度,領導職工加強有關法規和制度的學習、培訓、考核等,嚴格執行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條例》、《生物安全法護措施》等法規,制定相應的消毒隔離制度,職業暴露應急措施,醫療廢物管理流程,同時對新員工進行嚴格的崗位培訓,并納入考核,指定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加強監督和管理。提高檢驗人員預防醫院感染的自覺性,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檢驗科工作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流程,采血必須實施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對每例患者操作前后務必進行手消毒。若手上有傷口,應戴雙層手套接觸標本,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增加防護設備建立規范的手衛生設施,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增加觸摸式洗手設施設備,洗手池前張貼正確的六步洗手流程圖,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流程圖進行洗手、消毒,提高工作人員的洗手依從性。落實標準預防措施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在處理患者標本時,要將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液、排泄物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時,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措施,將有效降低成消除實驗室獲得性感染。
2.2 環境管理醫院應為檢驗科提供足夠的房間面積,協助檢驗科合理布局,使其功能分區明確,便于規范工作流程。在進行各種檢驗時,盡量應避免污染,若遇有場地、工作服等污染時,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2.3 醫用廢棄物處理檢驗科醫療廢物的收集、運輸、儲存、處理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執行。對使用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應派專人負責廢棄物等消毒工作,做好記錄;并做好各類垃圾的回收記錄。檢驗科包括抽血室、常規檢查室、血液室、生化室、微生物室、免疫室等實驗室,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臨床標本如患者的血液、尿液、糞便、穿刺液、腔液等,標本來自各種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標本。同時標本中會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如細菌、微生物、立克次體、寄生蟲、衣原體、支原體等。檢驗科工作人員長期與這些標本接觸,不僅極易發生獲得性感染,甚至還可能造成感染擴散。建立健全檢驗科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布局和流程應符合衛生學要求,嚴格執行消毒滅菌措施,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落實標準預防措施,加大醫療廢物管理力度等措施,使檢驗科醫務人員轉變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理念,營造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的氛圍,為患者提供于安全有效地檢驗環境,最大限制地控制檢驗科內的醫源性感染。
[1]胡必杰,郭燕紅,高光明,等.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