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蔚
(天水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
西部欠發達地區校外教育發展之管見
◆張永蔚
(天水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
近幾年,國家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校外教育加大政策扶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經濟社會和整體教育發展水平的影響,現狀不容樂觀,發展還需加力。
從最初的民辦體育藝術興趣班到國家體彩項目扶持的未成年人各種活動場所建設完成,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校外教育事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1.現狀及成就
(1)國家扶持的力度大,政策寬松,民間培訓機構初具規模;辦學內容以學生體育藝術等級評定和各種特長競賽輔導為主。(2)出現了一些有規模辦學實體,主要是體育競技和音樂、舞蹈考級類兼有學科類競賽、遠程網校領域。(3)社會認知和市場選擇趨于理性,家長在項目選擇和培養目標上趨于理智和冷靜。(4)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民間為主、官辦為輔的局面。內容從單一學科到門類齊全,為今后提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政府主辦的綜合類青少年活動中心已逐漸發揮引領輻射和帶頭作用。國家經過10年5批次的項目投入,縣區級活動場所已基本普及覆蓋。
2.主要問題
(1)缺乏有規模的品牌項目引領,有無序發展、惡性競爭和重復投資現象。民間辦學機構因受場地等硬件設施的影響很難形成規模,官辦機構受機制體制等因素制約發展進程緩慢,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
(2)辦學行為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把應付考級考試和學科補習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教育內容,忽略了學生主體性參與、自由性發展的基本特征,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宗旨和要求。
(3)辦學思想違背教育規律。把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當成辦學宗旨和目標,缺乏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老師成了經營者,學生成了消費者,沒有發揮藝術教育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
(4)辦學水平低,師資管理和場地設施條件較差。由于沒有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多數從業人員和教學人員沒有相應的資格證,教學場所不具備辦學基本條件,甚至有虛假宣傳坑蒙拐騙的現象存在。
(5)項目發展不均衡,實踐性教育活動實效不顯。科技類項目幾乎空白,國家體彩項目扶持建設活動場所公益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3.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育部門對民間辦學的監管和引導缺失。個把教師,兩間租房的輔導班、培訓班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整個校外外教育的健康發展。
(2)社會共識的校外教育合力沒有形成。校外教育涉及面廣、校內外、課內外難以形成合力,影響了作用的發揮,難以形成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實施強有力的教育局面。政府和群團組織、學校和教育主管職能部門協調未能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
(3)國家沒有相關配套政策。辦學許可、師資管理、項目運行和監督考核評價機制都未建立。民辦的難求長遠,官辦的管理者觀念滯后,教師專業成長意識淡漠。
(4)校外教育事業政府投入不足,制約活動的開展。校外教育機構經費緊張,公益性原則有名無實,影響實踐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場地建設投入不足,據統計,欠發達地區人均享受校外教育陣地占地面積僅為0.03m2/人。
根據上述概況和校外教育規律,按照“學生主體、德育為首、實踐體驗、開放創新”的原則,結合欠發達地區社會發展特點,筆者認為,在欠發達地區發展校外教育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堅持“政府引導、強化監管、品牌帶動、官民結合、共建共贏”的發展方針。
教育主管部門成立相關機構,制定校外教育發展規劃,統籌管理校外教育工作。對民間辦學的監管,無論規模大小,都按民間辦學實體予以審批和監管。指導成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對民間辦學行為的引導。有效整合民間教育資源,利用官辦的品牌、地利、場地等硬件優勢,按照“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原則吸引社會師資,探索靈活的辦學體制,在經營中發展壯大。
2.構建“以縣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為龍頭、以城區學校實踐教育活動為主體的”活動模式,實現“素質教育雙促進、校內校外同受益”的發展目標。
(1)著力辦好縣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一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激活管理和監管考核機制;二是樹立創新的教育理念,以發展和經營為宗旨謀劃工作;三是發揮核心的示范帶動,中心應為引領本縣區校外教育的龍頭。
(2)全力發展實踐特色活動。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可以通過組建單項或綜合性的學生校外活動社團,如合唱團、舞蹈隊、管弦樂隊、棋類聯盟,文學社團、小記者協會等,整合各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力量,積極承辦文藝演出、詩歌朗誦、書畫藝術展等專項活動,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擴大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影響。
(3)積極尋求學校支持。在充分體現公益性的前提下,與周邊學校聯合把特長培訓和開展綜合實踐課程結合起來,延伸德育抓手,逐漸輻射,進而帶動鄉鎮學校的體育藝術教學。
經過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門為主體,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體系,形成普及性活動與提高性活動相結合、常規性活動與專項活動相結合、傳統活動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的素質化活動系列,最終實現素質活動雙促進、校內校外同受益的發展目標。
3.努力形成“學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體的校外培養成長機制。
(1)發揮學校素質教育的主體作用。學校承擔著品德培養、知識傳授、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責任,而校外教育則為學生的特長培養、潛能開發、終身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確保校外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首先,是確立服務學生的宗旨,把青少年健康成長作為我們校外教育永恒的主題,特別是讓那些有特長、有潛能的青少年在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舞臺。其次,是在開設的專業或項目上,盡量與學校的課程設置互補。第三,是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從學科、專業的角度進行循序漸進的拔高和拓展,確保了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實現校外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增強活動中心的吸引力。學生在學校享受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但綜合素質的教育結果最終總要拉開差距,究其原因,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參差不齊有著直接的關系。積極開辦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善于開展家長工作是校外教育工作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3)實現服務育人與經營理念的有機結合,確保校外教育的持續發展。校外教育處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上,在官辦充分體現公益性的基礎上還要與民間對接,對特專長培訓采用市場運作方式,增強自身發展的實力,才能更好地服務育人。
[1]張大慶.淺談湘西校外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
[2]孔鍇.國際中小學校外教育現狀及我國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