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靈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工程管理專業大類招生現狀分析及建議
◆付曉靈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大類招生是高等學校招生發展的趨勢,對學生二次選擇專業具有現實意義。但從近幾年各高校的大類招生運行情況看,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擬在分析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大類招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大類招生下工程管理專業建設的一些建議。
大類招生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
最近幾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錄取中,許多學校的工程管理專業都采取大類招生,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所謂大類招生,就是將原來的本科招生專業并入該專業所屬的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院系或相近的一級學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的劃分,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管理學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其下設管理科學、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工程管理四個二級學科專業,招生時,在招生專業上不以二級學科專業名稱招生,全部按管理學、或管理科學與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學生進校一段時間學習了基礎平臺課程后,再根據學生的選擇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級學科專業中學習。
按大類招生可以使學生學習廣博的知識,拓寬知識面,牢固基礎,實現由學生接受單一學科背景下專業教育,向接受多學科交叉、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的轉變。同時也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尤其是對一些在高考填報專業志愿時,對很多專業不了解,盲目選擇專業的學生很有指導意義。即讓學生進入高校后,待他們對各專業的實力、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后,給予他們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對于彌補志愿填報的盲目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但從近幾年各高校的大類招生運行情況看,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滿足新經濟的需要,工作適應能力差,學生不如原來按具體專業招生的畢業生受企業歡迎。其次,在教學中出現課程關系混亂,專業間矛盾突出,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等問題。本文擬在分析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大類招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專業建設的一點建議。
為了研究我國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大類招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特設計了三種調查問卷,包括教師調查問卷,企業調查問卷和學生調查問卷。分別向目前我國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并且按大類招生的學校發放調查問卷,調查任課教師和工程管理專業在校學生對大類招生的看法和建議。同時也向從事工程建設領域的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企業同行對工程管理實行大類招生的看法和建議。教師問卷發放60份,收回59份,學生問卷發放100份,收回90份,企業問卷發放50份,收回48份。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各種層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學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按大類招生。其中,實行大類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點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歸屬于土建類(或土木工程)專業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0所,歸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所,歸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3所,歸屬于工商管理學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所。具體統計見表1所示。
各學校的工程管理大類招生基本都是從2004年以后開始的,只有個別學校在1999年沒有開設工程管理專業時,在其他相近專業中開設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大類招生。
也有的學校雖然實施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大類招生,但卻把工程管理專業單列招生,沒有列入管理科學與工程大類中。如南昌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下各專業雖按大類招生,但卻把工程管理單列招生,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大類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二個專業。又如吉林大學、福州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下各專業也按大類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單列招生。

表1 工程管理按大類招生的學校
所有學校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中,總共有三種培養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養的學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養的學校有8所,按“2+2模式”培養的學校有2所。
大類招生不僅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學校目前招生發展的趨勢。但是,根據最近幾年工程管理大類招生在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任課教師的反應情況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工程管理專業從2007年開始實施大類招生,現擁有在校學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時,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學大類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養,即前二年所開課程與所有管理學其他專業課程相同。許多工程管理的專業基礎課程,如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工程結構等全部放在第5學期。由于時間緊迫,一些專業主干課,如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等也必須放在第5學期。這樣完全打亂了課程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教師的教學難度。根據課程的相關關系,工程制圖和土木工程概論必須先于工程力學、工程結構開設,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又必須先于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開設。
由于大類招生打亂了課程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按大類招生,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參與討論的人員和專業眾多,為了“和諧”,人為地加入了一些與工程管理專業關系不大的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占據了學生學習的寶貴時間,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按大類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專業課,而后二年中,第7學期學生將投入大量的時間找工作,第8學期學生全部做畢業設計(論文),其實,真正用于學習專業課的時間只有第5學期和第6學期。這樣一來,大量的課程必須排在第5學期和第6學期,這二個學期不僅課程門數多,而且許多先行知識沒有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非常重。
目前我國許多學校都是實行學分制,學生必須修滿規定的學分數才能畢業。根據調查,大部分學校的理論課程是16學時、18學時或20學時為1學分,實踐課程有1周1學分、1周1.5學分,甚至個別是1周2學分。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理論課程是16學時1學分,實踐課程是1周1.5學分。從實際看,實踐課程折合的學分數太高,開設幾門實踐課后學分總數就超過了學校規定的學分總數限額。工程管理是一個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專業,應該降低實踐課的折合學分數,以增加實踐課的門數。筆者認為1周1學分比較合理。
按大類招生,學生二次選擇專業時已經進校相當長的時間了,學生對學校各專業的師資力量、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比較了解。所以,對于那些師資力量強,就業前景好的專業,選擇的人非常火爆,而對那些就業前景差的專業則門庭冷落。以我校為例,2009年學生在二次選專業時,選擇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達到招生人數的200%,而其它專業最少的只有4人填報。這不僅加大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和矛盾,更加劇了專業之間和教師之間的矛盾。
學生在二次選擇專業時,除了根據自己的興趣、就業前景和師資力量來理性選擇以外,部分人具有從眾心理,看見別人選什么專業,就跟從選擇,沒有從自身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出發來理性選擇。如一些艱苦專業、冷門專業或雖然容易就業但工資低的專業,選擇的人數很少。此外,由于學生的閱歷所限,只能看見眼前的就業情況,難以預測幾年后的就業前景,也導致學生從眾地選擇專業。這使得一些專業選擇的人數非常少,但這些專業又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須需的專業。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影響了專業的合理布局,甚至會對某些專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若干年后,可能造成專業的失衡,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學門類其他專業,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個跨土木工程、經濟、管理和法律的復合型專業。按照建設部制訂的培養目標,工程管理是培養適應我國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全過程的工程咨詢、工程造價和工程項目管理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根據這個目標,工程管理課程設置應該有二條主線:土木工程知識體系和經濟管理知識體系。那么,如果按大類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也可以歸屬于管理學類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對工程實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沒有工程,就沒有管理的對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工程管理應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機構設置的影響,不能把工程管理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在大類招生培養方案中,也必須先開設土木工程類課程,或者雖然行政上歸屬經濟管理學院(系),但仍與土建類專業一起實施大類培養計劃。
就工程管理專業大類招生問題,筆者專門對本校在校學生、本校本專業老師、本校其他專業老師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了學生196人,教師50人。調查結果見表2所示。從表2可見,90%的教師和97%的學生反對工程管理專業按大類招生。即使按大類招生,82%的教師和99%的學生認為工程管理專業應該放在土建類招生。

表2 工程管理大類招生歸屬和培養模式調查結果
不同的培養模式,培養計劃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養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
從表2可見,對大類招生前幾年各專業培養方案相同的問題回答中,98%的教師和99.5%的學生認為前0.5~1年的培養方案相同,即都認為大類招生應該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認為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本專業安排,都希望多學習些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課程。筆者認為應該采取“1+3模式”較好。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目前專業培養計劃存在許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課程關系、學分比例等。通過優化專業培養計劃,去掉與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密切的課程,重新編排課程教學時間,減少部分理論課課時和學分,同時與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緊密結合,增加實踐課數量和學分。通過優化,使專業培養計劃更加科學和實用。
針對二次選專業學生從眾心理問題,專業老師應加強專業介紹。專業介紹不能泛泛而談,應詳細體現將來的工作行業、工作內容和對專業知識、學生個性的要求。使學生通過專業介紹,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適合什么專業工作。此外,有科研課題的老師,還應啟發學生在某一研究領域的興趣,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選擇專業學習。學工組老師也應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專業的需求狀況,指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
此外,大類下招生的其他專業,還應加強專業自身建設,提高專業實力和就業率,以吸引學生。
大類招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其發展中必然要經歷波折,只有反復論證反復實踐,才能不斷改進,符合科學發展規律。
[1]袁弘,應曉英.大類招生環境下藥劑專業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海峽藥學,2009,(8).
[2]蔣秀蘭,郭娜.關于高等學校大類招生政策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09,(22).
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大類招生下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0A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