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PICC系指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用于5 d以上的中、長期靜脈治療或靜脈輸注高滲性、有刺激性的藥物,最長可留置1年,治療間隙期每7 d維護一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并發癥[1]。從事監護室工作十余年,現將PICC置管的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1.1 穿刺前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放松,以確保穿刺時的最佳狀態。穿刺前應了解靜脈走向及靜脈情況,避免在疤痕及靜脈瓣處穿刺。
1.2 穿刺進針角度約20°~30°,直刺血管,見回血后降低角度進針少許,再送套管。注意避免穿刺過深而損傷神經,避免穿刺入動脈,尤其18個月的幼兒,避免損傷靜脈內膜、外膜,以免發生機械性靜脈炎或滲漏[2]。
1.3 退出針芯之前,無比先松開止血帶,套管尖端加壓后再撤出針芯。
1.4 有出血傾向的患者要小心,注意加壓止血。
1.5 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應嚴密觀察。
2.1 每次輸液前、后沖洗導管,應抽回血至延長管后沖管,以判斷導管是否通暢。
2.2 每次輸血、血制品、脂肪乳、白蛋白等大分子藥物時沖洗導管,不能用含有血液和藥液的生理鹽水沖洗導管。
2.3 患者劇烈咳嗽及嘔吐、導管回血時應立即沖管。
2.4 連續輸液12h應沖管1次。
2.5 不能高壓注射造影劑。禁止使用10ml以下的注射器。
2.6 前端開口式導管采用肝素鹽水正壓封管。肝素鹽水的配置建議:濃度為100U/ml的肝素鹽水,多用于成年人;濃度為10U/ml的肝素鹽水,多用于小兒[1]。
3.1 穿刺置管后24h更換敷料,以后每7d敷料和肝素帽一起更換,若敷料松動、潮濕或有異常情況時立即更換。
3.2 拆除原有貼膜的方向是從下向上,防止將導管帶出體外。若導管帶出體外,嚴禁回送導管,避免感染。必要時攝X線胸片重新定位[1]。
3.3 銳利物品勿觸碰體外部分,以免損傷導管。
3.4 穿刺點未愈合好時不要將酒精棉球直接消毒穿刺點,以免造成穿刺點難以愈合,最后從穿刺點0.5cm處向外開始消毒。
3.5 穿刺點有少量滲血或血痂時,可再在穿刺點覆蓋一小塊無菌敷料,加壓止血或防止血痂刺破貼膜導致感染。
3.6 貼貼膜時采取無張力粘貼,并保持貼膜、導管和皮膚三者一體,導管藍色部分置于貼膜范圍內。
3.7 嚴禁膠布直接固定導管,以防在拆除膠布時損傷導管。
4.1 治療時肝素帽大約經18次穿刺后要更換。
4.2 無論何種情況下更換連接裝置,均需用20ml生理鹽水連續脈沖沖管并正壓封管。
4.3 嚴格無菌操作,每次使用前用75%乙醇或碘伏著力摩擦連接裝置的橫切面及外圍,保證將附著于其表面的微生物去除[3]。
4.4 穿刺肝素帽時應用10ml注射器或7號頭皮針,正壓接頭使用時與無針螺紋輸液裝置連接。
5.1 每7d或發現導管打折應立即更換固定部位及裝置。
5.2 分離固定裝置時先用酒精棉球浸潤固定墊的邊緣及底部膠墊,直至將固定墊從皮膚上撤下,嚴禁直接撕下固定裝置,以防造成皮膚損害。
5.3 分離及去除固定裝置時,固定穿刺點導管,以防將導管帶出。
5.4 固定導管前要評價導管固定后是否打折及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1]李秀云,汪暉.臨床護理常規.人民軍醫出版社.
[2]吳欣娟.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并發癥與應急處理.
[3]劉東升.臨床護理.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