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雙 陳惠媚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紀的醫療護理優質服務,不僅僅是提高醫療護理人員素質管理,護理技術管理、護理環境管理、護理文化管理和護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以整體護理為根本的護理服務質量,滿足患者的需要。這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現代護理服務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1]。衛生部在2010年初提出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主題是“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積極響應衛生部提出的號召,我院開展了各種爭先創優活動。2011年5月,我科確定為我院第三批創優試點病房,結合血液科的特色開展各種優質護理服務,如將優質護理的理念貫穿于留置PICC導管的患者中,并取得一定成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入院護理是護理工作的第一道門檻,也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護理人員應該以人為本,轉變護理觀念,轉變“重專業、輕基礎,重技術、輕服務”的觀念,將優質護理貫穿于患者的整個診治康復過程中。南丁格爾曾說過:“護士工作的對象,不是冷冰冰的石頭、木頭和紙片,而是具有熱血和生命的人類。護士必須具有一顆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才能達到服務的最終目的。”因此,如果護理人員沒有愛心,缺乏理解與包容就很難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2]。這也就要求護理人員應該從入院護理入手,做好留置PICC導管患者的護理。
1.1 備好床單元,接待新患者 當護理人員接到門診或急診電話有新患者入院后,應首先準備好床單元,如病情緊急,需準備好心電監護儀、吸氧、吸痰裝置等;當患者來到病區后,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起立迎接新患者,給患者和家屬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如果是急診入院患者,我科護理人員應與急診科護理人員做好交接班,重點關注臥床患者的皮膚情況。
1.2 安置好患者,通知主管醫生 護理人員護送患者至病床邊,妥善安置,完成入院體重、生命體征等的收集,了解患者的主訴、癥狀、自理能力、心理狀態、過敏史、用藥史、疾病史等情況,并通知主管醫生。
1.3 做好入院宣教 護理人員應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向患者或家屬介紹管床醫生及責任護士、病區護士長,介紹病區環境、呼叫鈴的使用、作息時間及有關管理規定等,并通知工友送開水至床旁。鼓勵患者和家屬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顧忌,建立信賴關系,減輕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獨感。
1.4 做好PICC導管相關知識的宣傳 由于血液科患者大多使用的化療藥物對血管刺激性大,多次注射常會引起靜脈炎及周圍組織炎癥[3]。因此對于確診血液病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在其確診后第一次入院、第一次治療、第一次評估就鼓勵患者使用PICC導管,給患者貫徹一針完成所有治療的理念,并發放相關資料,這樣可避免藥液外溢而造成組織損傷壞死。
1.5 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協助當天入院患者修剪指甲(趾甲),避免指甲(趾甲)殘留的污垢帶來感染,同時避免指甲(趾甲)抓破皮膚帶來感染;指導入院患者更換患者服,對于生活不能自理者協助更換衣物;提供適宜的病室溫度,尤其夏天開空調時要囑患者關好窗戶,多喝水,注意保暖;病房經常開窗通風(開窗時記得關閉空調),保持空氣新鮮;病房每天最少紫外線消毒一次;保持病室安靜、光線適宜、操作要盡量集中,以保證患者睡眠良好,尤其夜間要做到三輕: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總之,護理人員應從平時日常工作中的點滴入手,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提高護理質量。
2.1 心理護理 置管前對患者及家屬講解化療藥對血管的刺激、損傷,置管的必要性、方法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消除對置管術的恐懼心理,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和配合,并簽署置管同意書。對于心存疑慮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帶其感官已留置PICC導管的患者,讓患者與患者面對面交流,減少恐懼感。
2.2 評估肘部血管 了解患者頸部、胸部是否行過大手術,是否有頸部、胸部放療史,是否插過中心靜脈導管,是否有上肢靜脈回流受阻等。評估患者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條件,選擇局部皮膚完好,粗、直、彈性好的血管。
2.3 更衣與備皮 告知置管患者沐浴更衣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如果患者肘部毛發過多需要給予備皮。
2.4 做好置管前指導 如深呼吸、下頜角壓置管側胸鎖關節等,在置管30min前可囑咐患者多喝熱水,加速血運循環,使血管充盈,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3.1 置管環境 一般留置PICC導管是在血漿置換室進行,操作前要用紫外線消毒30min,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夏天,在患者置管前開空調,保持在26℃;冬天,先開取暖器,使患者在舒適的溫度中完成操作,減少患者的不適感。
3.2 用物準備 肝素鈉生理鹽水溶液100ml(含肝素100U),生理鹽水250ml,BD導管1套(配穿刺包1個),無菌手套2副,乙醇,安爾碘,正壓接頭1個,彈力繃帶1卷,止血帶1根,棉簽2包。
3.3 置管長度測量 置管長度是指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對側胸骨關節鎖骨的胸骨端外側緣減去1cm,從測量起點至終點如一字形或從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骨關節,然后向下至第3肋間[4]。
3.4 操作過程 患者取平臥位,置管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先用乙醇紗布3塊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交替消毒穿刺部位,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范圍為10cm×10cm,以充分消毒皮膚。然后相同方法用安爾碘紗布消毒3遍,待干。接著,換一副無粉手套鋪好洞巾,用20ml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導管,根據術前量好的長度,拔出導絲至該長度小1cm處,切斷多余的導管。助手幫助扎好止血帶,術者使用安全型穿刺鞘穿刺,成功后拔出針芯并按下白色按鈕(防針刺傷),將導管勻速送入血管里,1cm/次。當導管長度進到約20cm左右時,助手指導患者頭偏向穿刺側,協助患者用自己的下頜骨去抵術側肩部,防止導管異位頸內靜脈。送管至“0”刻度后,退出穿刺鞘并撕裂。接20ml生理鹽水,撤除導管內的導絲,抽回血,確定在血管后用生理鹽水20ml脈沖管并用肝素液正壓封管,導管尾端連接正壓接頭,3 m敷料貼進行固定[5]。標明穿刺時間,彈力繃帶壓迫止血,4 h后去除繃帶。此外,穿刺過程護理人員要保持操作界面整潔,避免患者及家屬見到血液緊張或不滿,同時也會影響操作者的形象。操作過程與患者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緊張情緒。
4.1 彈力繃帶壓迫 彈力繃帶止血4h后去除,護理人員應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如有小量出血,可以用繃帶繼續壓迫一段時間。
4.2 更換敷貼 置管次日更換敷貼1次,以后每周更換敷貼及正壓接頭1~2次,敷貼有卷邊或是疑有污染,要及時更換,操作時要嚴格無菌技術,防止靜脈炎的發生。在休療期間,要每周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后肝素液封正壓封管、換敷貼和正壓接頭1次,以防堵管。
4.3 健康教育 教會患者觀察并及時反饋信息,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攜帶PICC導管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平時不限制手臂活動,可以進行適當的家務勞動和鍛煉,但應避免置管側手臂提過重的物品,也不要用此手臂做托舉啞鈴、打籃球等持重鍛煉,也不可做外旋、外展活動;置管后一天若穿刺點無明顯出血,可做松握拳及旋腕鍛煉,2次/d,15 min/次。
4.4 堵管處理 如有堵管,常用肝素鈉或尿激酶進行溶栓。
4.5 導管維護 化療患者一般都帶管回家,每一個帶管患者都有一張PICC健康教育單,囑咐患者一定要按照要求及時回醫院沖管、換敷貼及正壓接頭;如果是外地患者,囑患者拿PICC健康教育單到當地醫院進行操作,必須嚴格按照要求操作,防止堵管和靜脈炎的發生;建立電話回訪制度,督促患者按時回院進行導管維護。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工作的目標就是要落實“貼近臨床、貼近患者、貼近社會”的三貼近原則,做到讓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護士滿意,最終達到優化護理模式、深化整體護理、落實護理職責、提高管理效率、促進專業發展的目的。因此,在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中貫穿“優質護理服務”的理念,是促進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的開展和PICC置管術的逐漸普及,優質的護理為我們贏得了榮譽,問卷調查滿意率逐月提高。我們的優質護理服務始終秉承“一切為了患者,一切服務患者,一切方便患者”的工作理念,把患者放在首位,從細節入手,將優質護理做到床邊,將溫馨服務傳到患者身邊,將全程無縫隙的安全貫穿在患者住院、置管的全過程,為留置PICC的病友健康恢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他們提供更周到、更全面的護理服務。
[1]崔曉芳,肖新瑜.淺談優質示范病區的護理溝通技巧.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6:155-156.
[2]王偉志,王紅.深化整體護理是理念與行為變革的過程.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416.
[3]張淑青,張靈芝.血液病患者PICC導管機械性靜脈炎預防的護理體會.長治醫學院學報,2011,4:313-314.
[4]陳藝,簡黎.關于血液內科在PICC置管的臨床護理措施與體會. 醫學信息,2008,2(1):128-130.
[5]郭麗明,趙慶華.PICC置管長度測量的技巧.護理研究,2005,8: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