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近年來,隨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不斷發展,使得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補充治療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普遍的認可[1]。有報道稱,在某些重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支持療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的體力恢復,促進疾病的康復[2]。本研究中,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間,我院診治的20例腸內營養制劑補充治療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間,我院診治的20例腸內營養制劑補充治療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2.0~74.5歲。20例腸內營養制劑補充治療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7例嚴重創傷患者,以及4例老年營養不良患者。
1.2 治療方法 腸內營養制劑的輸入途徑有鼻胃管、食道造口、口服、胃造口,以及空腸造口等,而鼻胃管是腸內營養制劑的主要給藥途徑,適用于不能經口進食患者,或者進口進食不能滿足生理需求的患者;食道造口則是將喂養管通過口咽部,放置到胃內,保留了患者正常進食通道,促進其消化功能的恢復;胃造口則是在胃鏡等器械的引導下,將喂養管放置在胃內,進行營養供給的方法,能夠達到延長營養物質的保留時間,是腸內營養制劑的最佳給藥途徑;空腸造口是上消化道手術治療的輔助方法,適用于手術期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制劑可以是一次性輸入、連續性泵入,以及間歇性重力滴注輸入等方式輸入,臨床上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輸入方式為連續性經泵滴注輸入方式,在最初的滴注過程中,注意保持較慢滴速,滴速維持在每小時40~60ml,待滴注3~4 h后,滴速可以加至每小時100~150ml。同時,注意保持滴注過程中營養制劑的適宜溫度。在進行腸內營養治療的早期,一般采用低濃度腸內營養液,后期可以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適當加入米湯、果汁、蛋白質粉等自制營養制劑。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①顯效:腸內營養劑營養補充治療后,患者體力恢復明顯,明顯發揮了營養物質和能量的補充作用。②有效:腸內營養劑營養補充治療后,患者體力有所恢復,部分發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補充作用。③無效:腸內營養劑營養補充治療后,患者體力沒有恢復,也沒有發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補充作用。
20例腸內營養制劑補充治療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經過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補充治療后,6例顯效,3例有效;7例嚴重創傷患者,經過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補充治療后,5例顯效,2例有效;4例老年營養不良患者,經過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補充治療后,3例顯效,1例有效。
目前常用的腸內營養制劑分為三大類,包括氨基酸型-腸內營養制劑、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制劑,以及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4]。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氨基酸型-腸內營養制劑是愛倫多;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制劑適用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患者;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適用于消化、吸收功能存在一定障礙的患者,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是百普素和百普力。
腸內營養制劑臨床上主要應用于消化道腫瘤根治術后的早期治療,一般情況下,術后24h,通過吻合口,或者空腸造口,通過輸液泵,定時進行腸內營養制劑的輸入;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的急性重癥胰腺炎,手術結束后,首先進行腸外營養支持,一般應用7 d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或者腸內腸外混合營養支持,待患者癥狀好轉后,通過空腸造口管,進行腸內營養制劑的輸入,待患者癥狀得到基本控制后,改為口服營養制劑;危重腸外瘺患者,根據患者消化液的丟失程度,選擇合適類型的腸內營養制劑,從近端的腸道口,或者越過瘺口,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減少腸道細菌的移位,增加白蛋白的合成,促進腸道完整性的恢復;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在圍手術期,通過鼻飼管給予腸內營養制劑,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吞咽困難或者意識障礙的老年患者,通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及時給予營養補充,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
本研究中,20例腸內營養制劑補充治療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7例嚴重創傷患者,以及4例老年營養不良患者,經過腸內營養制劑的營養補充治療后,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總而言之,腸內營養制劑能夠給予患者有效的營養支持,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朱明煒.腸內營養制劑的合理應用.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9,7(6):14-15.
[2]龐曉軍.腸內營養液個體化應用.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27(10):1457-1458.
[3]張片紅.系統腸內營養制劑設計及臨床應用.浙江預防醫學,2008,20(9):77-78.
[4]吳園濤.我國腸內營養制劑臨床應用進展與評價.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10(8):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