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茜俐
養生是指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或方法養護人體生命的主客觀行為,是根據人體生命過程的活動規律所進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疾病也伴隨而來,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后,要吃得更健康,注意養生顯得尤為重要。中醫養生源遠流長,從遠古時期經先秦,秦漢、魏晉的《黃帝內經》的問世更是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其所載的“不治已病治來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對后世養生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預防為主,增強自身免疫力、抵抗力,隋唐時期的孫思邈更是身體力行,壽至百歲有余。中醫養生講究根據自然變化規律,動靜結合,因為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只有陰陽協調了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形神兼備、動以養形、靜以養陰、辯體調補,因為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根據四季養生的規律分析如下。
春為一年四季之首,春回大地,陽氣開發,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她而能引發各種傳染病,流行性疾病,春氣內應肝、陽氣開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春季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準備,所以要春捂,多喝水,服飾寬松,少酸、增甘,宜動不宜靜,陽光出來后出來活動,不空腹,動遷活動,忌怒,可多食韭菜、菠菜。
夏季作息應該晚睡早起,順應自然。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會影響中樞神經,神經系統的穩定,胃納也多不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苦夏、容易失眠,嚴重者可出現中暑,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溫,充足睡眠,有條件的最好午睡,照顧和保護脾胃,注意不可貪涼太過,如過食生涼、睡眠時受風、貪圖空調,則容易賊風入中而得陰暑之證,年老者又易致風痹不仁,關節酸痛。
秋季氣溫開始下降,雨量開始減少,特別明顯的室內外濕度馬上降下來,氣候變干燥了。秋季應肺,而秋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大便偏干等癥狀。重者還會咳中帶血,所以秋季養生要養肺潤燥,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燒烤、辛辣。經過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后,人體各組織系統均處于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是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甚至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人和體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防涼。
冬季的起居養生宜早睡晚起,日出后活動尚需防寒保暖,運動要以靜為主,少做劇烈運動,盡量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避寒保暖,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如果不注意頭部保暖,頭部血管會因為天氣寒冷而收縮,產生頭疼等癥。二是要背部保暖,不然會出現頸椎、腰椎疼痛,三是腳部保暖,猶豫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膚溫度最低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腰腿痛等,可以進補一些枸杞、蓯蓉、鹿腎粥、當歸生姜羊肉湯、羊肉粥、核桃粥。
愛心永存,胸懷坦蕩,光明磊落,樂善好施,豁達開朗等道德修養,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重要保證,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可以直接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煩躁不寧,情志抑郁,食欲減退,心悸怔忡,若經久不愈甚至可誘發癌癥。
起居養生是指順應自然變化規律,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動靜相宜,飲食養生。飲食不當可引起多種疾病,如兒童佝僂病,缺鐵性貧血及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癥等。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應用具有調補作用的藥物或食物,以達到祛病糾偏,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手段。陰慮質的人具有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特點,屬于陰慮質的人應少吃鴨肉、綠豆、冬瓜等甘涼滋潤的食物,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溫燥烈的食物。陽慮質的人具有畏冷喜熱、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等特點。此類人應多吃牛肉、羊肉等具有溫養功效的食物,少吃梨、西瓜等生冷寒涼的食物,少喝綠茶。氣質虛的人具有語聲低微、氣短懶言、容易疲乏、易出汗,舌邊有齒痕、脈弱等特點,屬于氣虛質的人應多吃黃豆、白扁豆、雞肉等具有益氣健脾功效的食物,少吃空心菜、生蘿卜等性質滑利的食物。溫熱質的人則具有面垢有光、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排泄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特點,屬于溫熱質的人應多吃冬瓜、綠豆、薏米等具有清熱利水功效的食物。
總之按照自然規律起居,調整好心情,恰當的運動,正確的飲食,自己少生病,國家和家庭減少醫藥費,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