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學院 鄧華光
民間信用又稱民間借貸或民間金融,泛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企業及其他經濟主體之間以貨幣借貸為主要形式的價值讓渡及還本付息。它是適應民間各經濟主體之間為解決生活、生產、經營、投資等多方面的資金需求而產生的一種信用形式。因沒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也稱為“地下金融”。
民間信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久以來,民間信用具有非生產型,期限較短,活動范圍有限,手續簡便、快捷,利率較高,風險大等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中國民間信用的發展具有了新的特點:
改革之前,民間借貸多為生活性借貸,一般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資金需求。改革開放后,民營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眾多小微企業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貸款,只能轉向民間借貸。借款用途從解決溫飽、婚喪嫁娶或天災人禍等生活費用臨時短缺需要,發展到以生產性借貸為主。
改革開放之前,民間借貸多為親朋好友之間發生的無息或低息的借貸。借貸方式有借錢還物、借物還錢、借物還物、借錢還錢等多種形式。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民眾市場意識的提高,民間借貸發展到以貨幣借貸為主,利率從無息低息為主向高息為主轉變。利率高且浮動,也反映了民間借貸市場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
早期的民間借貸因多在親朋好友之間發生,空間范圍有限。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人流和物流大范圍、大規模流動,社會關系更廣泛了,越來越多的借貸為生產性借貸,單筆資金需求量較高,而且居民個人和小微企業資金實力增強,能夠滿足更大規模的民間借貸。所以借貸關系從親朋好友發展到非親非故,借貸范圍從本村、本鄉發展到跨鄉、跨縣甚至跨省;交易額從幾十元、幾百元發展到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元;期限也從春借秋還,一般不超過1年,發展到長達1~2年,甚至3~5年或更長。
早期的民間借貸大都在個人之間臨時無組織地進行,表現為私人之間直接貨幣借貸,或私人通過中介人進行的貨幣借貸。隨著借貸規模和范圍的擴大,有一定組織程序和規范的的借貸活動發展起來:如股份集資、農村基金會、民間合會、“典當行”、 金融倉儲公司、供應鏈金融、 民間借貸公司、地下錢莊等。這些信用形式靈活多樣、手續簡便、期限自由、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金融杠桿作用,同時也推動了民間信用的發展。
民間信用的資金一般來源于四個方面:一為居民個人的勞動收入和積蓄;二為企業或個體戶在經營過程中的積累;三為借入資金,包括向銀行的借入;四為來路不明的資金,如一些灰色或黑色收入。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受高回報的誘惑,有不少企業開始違規從事放款業務。他們以自己的資產為抵押,從銀行貸來大筆資金,并不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放貸到資金缺乏的小微企業。或者低息從銀行取得貸款,成立擔保公司,之后又立即轉手發放高利貸,賺取巨額息差,從而形成民間借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民間金融進入了活躍發展時期。以溫州為例,溫州經濟的特點,是民營經濟占市場主導地位,大部分企業的初始資金多靠自籌,并主要來自民間借貸。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民間信用的發展?
金融體系改革開始后,多元多層次金融機構有較大發展,但金融資源過于集中于國有控股銀行和其他正規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大型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傾向成熟產業,傾向國有經濟部門和大中企業,而民營小微企業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足夠的貸款。雖然近年來小微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的額度和占比有所提升,但貸款難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只能轉向民間借貸。
改革以來,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控股、集體、個體、股份制、合作制、外資或中外合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這些經濟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由支配其收入,增大了相互融資的機會,也形成了民間信用發展的基礎。
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經營規模不大,信用欠佳,抵押資產不多,經營風險大,難以滿足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銀行出于安全考慮,往往也不愿意提供貸款。民間借貸的發展為大量急需資金又貸款無門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
改革開放30多年,企業或個人積累的財富大幅增加,形成了民間信用的資金源泉。資本逐利的本性,市場經濟意識的提高,使民眾的逐利心理不斷增強,從而驅使資金流向獲利空間更大的領域。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活躍的民間金融活動中,通過民間借貸賺取利差,獲取豐厚的回報是“民間信用”發展的重要推力。
由于經濟體制等多方面原因,民間資本實際可選擇的投資渠道十分有限。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樓市調控炒房受到嚴格限制,炒股又炒得血本無歸,實體經濟利潤微薄、經營困難,許多小微企業破產倒閉,而海外投資風大浪高又未成氣候,從樓市、股市及實體經濟中退出的大量民間資本如籠中困獸無處可去。出于資本逐利的本性,在民間高利貸的杠桿作用下,大量資金進入民間借貸市場就不足為奇了。
前幾年的房地產熱、股市熱,出現了一些投資和投機的熱點。高收益的預期,必然會調動部分資金流進房市和股市。炒房炒股能賺一倍的錢,借50%的利息的錢仍然劃算,盡管民間借貸利率高、風險大,但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收益。因此,在高收益預期的影響下,也驅使民間資本大量涌入民間借貸市場。
2010年,為防止經濟過熱,對抗通脹,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為穩健。進入2011年,中央銀行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接連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多次提高基準利率。貨幣政策的快速趨緊、直接傳導到信貸市場,各商業銀行被迫控制信貸額度,小微企業幾乎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貸款,民間借貸市場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當然,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由于經濟增長開始下滑,從緊的貨幣政策趨向穩健,銀根開始放松,也必然會對民間借貸利率產生影響。
對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民間信用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總體來看是利大于弊。其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銀行信用受體制和政策的影響,在信貸規模和投向、風險控制、授信范圍及權限等多方面受到限制,無論在總量、結構及服務上,都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民間信用一般是在銀行信用等正規金融機構涉足不到或力不能及的領域發展起來的,民間信用的發展彌補了銀行等信貸資金的不足,有效緩解了信貸資金的供需矛盾。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這也是全世界各國政府都會設立專門的政策項目,增加對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原因。多年來,拉動經濟增長,推出財政、信貸刺激計劃,我們看到的是資源大部分流向了國有大中企業,小微企業照樣缺資金。所以民間信用在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間信用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分流了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增加了其經營的壓力,有助于正規金融機構轉變經營理念、創新服務品種,改善金融服務。反過來,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改善也促使民間借貸改進服務方式,降低利率,提高服務質量,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形成市場競爭機制,提高了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和運行效率。
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配置是以資金流帶動,通過市場交換的方式來實現的。只有通過資金的流動,才能帶動生產要素的流動。總的來看,在利率機制作用下,民間借貸的資金一般流向那些產品競爭力強,產銷兩旺、效益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反之,民間信用會避而遠之,其結果會促使科技含量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業得到發展,而科技含量低、成本高、效益差的企業遭受淘汰,從而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所謂信用生態環境,一般是指市場經濟發達,市場機制完善,對金融業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和有效,民眾法治意識濃厚,信用觀念強等境況。民間借貸通常以親緣、地緣、鄉緣關系為依托,互相了解對方的經濟狀況、還貸能力和道德品格,多屬于“熟人”借貸。 “熟人社會”的自律機制,使得借貸雙方比較注重自己信用,信守承諾,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完善金融信用環境。
風險投資企業在創業階段由于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大,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融資,往往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獲得創業資本。民間信用的發展必然關系到風險投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資金不足。迫于經營壓力和利益的驅動,大量的資金通過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渠道,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資金短缺的矛盾。民間借貸的發展對解決農戶、農村企業的生產所需資金,彌補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調查,農村的中小微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其初始資金30%以上靠民間借貸,擴大再生產,50%以上靠的也是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綜上所述,發展民間信用動因強勁,對我國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發展作用巨大,發展民間信用有其客觀必然性。
(1)發展民間信用有客觀經濟基礎。 在現代信用體系中,任何一種信用形式產生、發展都具有現實的經濟基礎。銀行信用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化大生產,其融資服務的重點是能夠帶來規模效益的大項目、大中企業,而不是小微企業或小生產者。民間借貸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則是小生產方式。在小生產方式下,規模較小的企業往往被那些追求規模效益的正規金融機構所忽略,只能通過民間信用來滿足資金需求,這就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2)決定于金融體系內在的制度路徑。我國目前的信貸體制是以大型國有控股銀行為主體、占主導的。盡管政府要求這些銀行都要成立小微企業信貸部,去做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他們也都成立了,但沒有積極性。因為給小微企業放款,交易成本高、風險大,成本與收益的匹配,不符合其“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經營原則。所以從我國信用體系自身發展的規律看,從我國經濟發展對金融活動的要求看,積極發展民間信用成為必然的選擇。
(3)民間借貸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這種生存空間,從根本上說源于市場需求。一方面眾多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需求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滿足;另一方面大量民間資本尋找出路,有需求又有供給,民間借貸的發展是必然的。民間借貸作為正規金融的一種補充,與正規金融機構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4)發展民間信用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體現。從我國憲法所主張的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立法精神看,發展民間借貸,是民間投資者追求個人財富的權利與自由,以及民營企業獲得普惠制金融服務的權利和自由的體現。長期以來,民間借貸作為我國信用體系中的一種非正規信用形式,一直沒有合法身份,不得不處于地下活動狀態。正因為法律地位缺失,游離于監管之外,放貸行為又十分隱蔽,風險難以控制,有時才顯得無法無天,長期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隱患。所以如何從立法的層面規范民間借貸的行為,為民間借貸”正名”,使民間借貸從地下走上地面、走向“陽光化”運作、走向合法經營,是民間借貸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已經采取了行動。央行提出的應“給民間借貸合法定位”,溫州等沿海地區金融綜合改革開始推進,使我們看到了民間借貸合法化和正常發展的曙光,但任重而道遠。
[1] 陳彥愷.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民間借貸[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9(4).
[2] 邰子龍.我國民間借貸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J].金融領域,2010(6).
[3] 許小年.地下錢莊的合法之路[J].22度觀察,2011(5).
[4] 熊婷婷.浙江經濟富貴病:民間金融已成砒霜反噬實體經濟[J].21世紀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