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李連生
物流產業是指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礎設施,以及工業生產、商業批發零售和第三方倉儲運輸及綜合物流業為實現商品的實體位移所形成的產業。[1]
近年來,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據統計,201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58.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3%。從構成情況看,工業品物流總額143.6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1%,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為90.2%,是帶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主要因素。進口貨物物流總額11.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3%。農產品物流總額、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和單位與居民物流總額同比分別增長4.5%、20.4%和18.3%。[2]然而,相對滯后的物流法律制度與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是極不相稱的,成為阻礙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原因之一。只有不斷地創新物流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現代物流產業健康、有序、持續地發展,才能提高現代物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日本的物流立法模式是采取“準統一”,綜合性的物流發展政策對本國物流業進行整體指導,專門性法律對物流相關環節進行調整。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物流業發展的綱領性政策文件,全面指導全國物流業的均衡、有序發展。如日本內閣會議于1999年和2001年通過并頒布的《綜合物流施政大綱》和《新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為日本物流業的發展規劃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平臺,促進了日本物流系統自身的高度化和現代化,增強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專門性法律包括物流據點規劃立法、運輸業立法、綠色物流立法。其中物流據點規劃立法包括《大規模零售店鋪布局法》、《流通業務城市街道整備法》和《汽車終端站場法》等。在運輸業立法中,如1989年制定的《貨物汽車運輸事業法》和《貨物運輸經營事業法》,其放寬了政府對物流的管制,促進了物流的整體效應與自由發展。綠色物流立法包括《環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廢物回收利用促進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地球溫室效應措施推進大綱》等法律政策,推動了綠色物流的有效實施。[3]
美國沒有統一的物流法,與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分散,形式多樣,既包括聯邦法也包括州法。但是涉及現代物流領域的各部門法均規定相應內容,調整各自涉及的現代物流活動。比如,在美國,從事鐵路、公路、航空以及內河運輸的必須遵守匯編在《美國法典》中TITLE49的運輸法和聯邦法規匯編中的TITLE49法案,而從事海上運輸則必須遵守《美國法典》中TITLE46的航運法和聯邦法規匯編中的TITLE46法案。[4]沿襲以往的各種法律從各個不同的業務環節來管制物流服務仍是十分有效的。
美國的物流法律制度經歷了從“自由競爭—管制初期—全面管制—放松管制”四個時期,與其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營造了良好物流市場環境。如《州際商務委員會終結案》等一系列以放松管制為目的的立法為美國物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進而催進了美國物流業在20世紀80年代的迅速強大。但是,在運輸安全與環境保護方面卻日益加強。例如,通過《運輸安全法》、《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資源保護和恢復法》等盡量減少物流發展對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安全構成的威脅。[5]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130余部與物流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從橫向調整講,與物流有關的法律規范都是分別散見于商業、倉儲、運輸、工商等規范中。從法律效力等級來看,更多地散見于各種行政法規、各部委規章、地方性法規中,形成多頭而分散的局面。
2.2.1 缺乏系統性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統一的物流法,對物流企業的資質、物流市場的進入與退出、物流市場的競爭規則及與國際物流市場的接軌等都沒有規定,導致物流企業發展盲目,物流市場混亂。我國現行的調整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規分布于各類法律、法規和規章中,涉及眾多領域和眾多部門,缺乏系統性和相互的銜接,難以整合物流各環節和各功能之間的關系。
例如,2005年12月,某物流企業收到來自工商、公安、交通、鐵路等部門就其一次違法行為的6份行政處罰罰款通知單,合計處罰達到50萬元。該企業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該繳納6份罰款還是只要交1份呢?咨詢了6個部門,得到的答復均是:“罰款必須交。”當問及其他部門已經就違法行為罰款了,這里是否能不交時,行政機關的答復均是:“其他機關罰你是其他機關依法行事,我們這里的處罰不能因此撤銷。”
2.2.2 缺乏權威性
我國現行的物流法律法規不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而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局,以及各個地方自行制定,主要地表現為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規章。各個部門在制定物流相關法規時各自為政,使得這些立法就很難做到協調統一。地方政府基于本地區的利益考慮作出各自的發展規劃, 造成物流市場分布不合理,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問題。
例如,我國食品生產和流通狀況發生巨大變化,《食品衛生法》作為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其調整范圍過于狹窄,局限于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用器具、洗滌消毒產品及其生產經營場所的衛生管理,沒有考慮農產品種植等源頭管理。而食品安全問題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即食品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全過程。出現了“現在衛生的食品不一定是安全的,但安全的食品一定是衛生的”。從2004年開始,執法權由多個部門執行。既然有這么多部門都在管,為什么管不好一張餐桌呢?其癥結就在于,政出多門導致各部門執法尺度不一,部門之間缺乏協作。如《食品衛生法》與《產品質量法》,同樣是對生產不符合標準的食品的處罰,兩者的規定不一致,這必然導致由于執法主體不一而執法結果不一的現象。
2.2.3 缺乏前瞻性
我國現行的某些物流方面的法規還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它們的宏觀調控能力和微觀約束能力均顯不足,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 隨著服務業等市場準入的擴大,物流業逐漸變得國際化,中國物流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原來有的法律法規更難以適應物流業國際發展的需要,甚至還阻礙了其快速發展。
例如,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快遞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08.4億元,比上年增長19.2%,業務量累計完成15.1億件,比上年增長25.9%。但我國快件的延誤、損毀、損失賠償標準較低,一直是消費者不滿意和投訴率最高、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據中國消協統計,2008年在前10位商品與服務中,郵政業居投訴率增長第一位,較2007年增長了72.5%。快遞公司服務人員素質較差,新聞中常常會出現快遞公司內部員工將客戶物品占為己有的情況;淘寶中,客戶評價也往往也會出現快遞公司服務差,郵遞不及時等字眼。
2.2.4 缺乏涵蓋性
現代物流泛指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及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它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它含義與經營范圍已經不僅僅是最初的倉儲和運輸,而是涵蓋了商品流通的全過程。對一些現代物流的新業務、新問題,無法用原有的物流法律進行規范,而新的物流法律法規又沒有及時出臺,導致物流業在許多領域無法可依。
例如,對于物流市場的準入條件,物流企業的資質等問題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些物流企業實際上就是夫妻店,往往是“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部電話”的“三一”物流公司,有時承接的托運總價值比它自身的總資產還要高。據某工商部門的負責人介紹,在今年上半年他們接到的8宗物流的投訴中,有一個托運部,總資產還不到10000元,結果把別人托運的價值30多萬的貨物托運沒了,造成托運人索賠困難。
通過分析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在借鑒物流業發達國家物流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創新物流法律制度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2003年1月上旬,國家經貿委針對物流企業的重復納稅現象、物流企業定義、市場準入規則等行業焦點問題,組織部分物流專家和企業代表舉行了研討會,并出臺了一份《關于鼓勵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物流政策》)。該《物流政策》對這些焦點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他將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央出臺的統一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仍未正式出臺。
2006年商務部曾就制定《物流基本法》框架組織過一次座談會,希望用這部法律來為整個行業確立基本規范,并整合目前物流行業現有的各類法律法規,但會議上專家意見分歧比較大,目前還處于停滯狀態。
所以我國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一部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結構嚴謹的《物流基本法》是相當困難的。
在條件成熟時,應制定《物流基本法》,對涉及物流各要素給予全面指導。《物流基本法》的內容至少應包括: 立法宗旨;引導和監控物流業向著有利于優化生產力布局和資源配置方向發展;保護范圍;基本原則;基本制度;物流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違反物流法的法律責任等。[6]
市場經濟基本法律體系已經規范了我國的許多物流問題,重復立法很可能造成立法資源浪費和法規重復交叉,加之大量的單行法、行政法規、規章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因此,單獨制定物流基本法遠不如梳理現行有效的物流法律法規,梳理現行有效的物流法律法規可以更加確保物流業改革的平穩推進和有序發展。首先,對各單行法律法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理順,使之最大限度地協調和銜接;其次,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匯編、修訂和整合,使之形成一個層次相對分明、結構比較嚴謹的物流法律法規體系。
物流業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依托和動力是健全而完善的物流法制,政府的重要職責是為物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涉及改革和全局的物流法律法規草案,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有關專門委員會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起草;有的物流法律法規草案可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起草;有些物流法律法規草案可以委托專家學者起草。要改進物流法律的起草方式,實行立法機關、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相結合,吸收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法律的起草和論證。法律、法規之間要注意相互銜接,不能相互抵觸.對各部門的權限、責任要界定清楚,避免無人管或多方插手。[8]
我國各地區的物流業發展不平衡,表現為各地方物流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有必要規范地方物流立法。首先,對有關物流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政府規劃政策加以在地方落實;其次,對與國家政策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它規范性文件加以刪減、修訂;再次,鼓勵各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區的物流法規,促進本地區物流業發展。
物流業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或與物流有關的標準,但我國物流業的標準化還很低,已經嚴重阻礙現代物流的發展。如托盤的標準,我國的物流企業有的采用歐美標準,有的采用日韓標準,還有的干脆自己定義,使得托盤的規格有幾十種之多。因此,我們應制定和完善國家物流標準,使之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實現物流活動的標準化,從而適應國際物流發展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內容包括通用基礎類標準、物流技術類標準、物流信息類標準、物流管理類標準和物流服務類標準。
[1] 王國華.中國現代物流大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 201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增長12.3%[OL].中商情報網.http://www.askci.com/news/201202/14/11757_87.shtml.
[3] 周建敏.日本物流立法及其啟示[J].商業時代,2011(10).
[4] David J.Meckler. Strategic Management.Idea Group Publishing.1993.
[5] 宋玉萍.美國物流法律制度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20).
[6] 李愛華.物流法律法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7] 周艷軍.現代物流法律的體系化[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3).
[8] 楊鴻臺.構建物流法律體系保障物流產業發展[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