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耐軍
(山東省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聾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到了計算機,并且制作了許多多媒體教學課件。但僅將計算機引入教學過程中還遠遠不夠,它象課本、教學掛圖、投影儀、電視機等其他媒體一樣,本身不會產生任何的教育作用。只有當教師很好地駕馭它,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時,其意義和價值才會凸現出來。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接觸到不同的信息。信息的來源不再只是教科書,大量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并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展現。這種現象迫使教學內容盡快更新,并將多方面的知識加以綜合與改良:
一方面,近幾年來,多媒體技術愈來愈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須掌握的現代化認知工具。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在給教育帶來更多生機的同時,必然對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和學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在特殊教育內容中加入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對信息的獲取、辨別、處理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聾校教學內容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外在形式和內在結構都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現行的聾校教材中,教學內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補充說明性的圖形、圖表,不能用活動的圖像、動畫來表現教學內容、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而我們利用計算機,可以將文本、圖形、圖表、圖像、動畫等處理成多媒體信息的結合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通過多種形式來反映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頤和園》一文時,教師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有關視頻,同時配以課文中相關的文字,便于學生更容易地接受這部分教學內容。
傳統的聾校文字教材,知識的結構是以教為主,閱讀的時序性很強,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教授下獲得對知識層次邏輯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聾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自我學習的自由度不大,靈活性不強。
我校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淡化了對聲音的處理,強化圖像、動畫與文字的緊密結合,演示時能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鏈接到許多新知識點。這便適合聾生由于聽覺殘障而更多地依賴眼睛等器官(即人們常說的“以目代耳”)的特點,能夠較好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節點和鏈接,有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聯想原有知識、獲取新知識。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制作學生自主練習游戲課件,學生答題做對與否電腦給與提示,答錯了鼓勵學生重新再來,答對了給學生以鼓勵;并且依據學生智力水平設計層層“過關”的題目,既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又提高了學生鞏固練習所學知識的積極性。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應用給教學形式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形式將會被打破,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得以真正實現。
信息時代的教學要主動為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獲取”環境,大力幫助學生拓展探索、發現的空間,建立起開放的教學環境。網絡化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網絡教學成為聾校組織教學的又一種新形式。聾啞學生不會因為自己聽力的殘障而導致與他人交流的障礙,可以方便地在網上收發電子郵件、參加聚會、進行文字聊天,也可以同網上的教師、同學對話、討論問題,即使在家中也可以接受老師輔導、查看老師批改的作業,還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教學時空得到了無限擴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變傳統的課堂講授形式為啟發引導式,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化,以講引導學生思維,以講激發學生情感,充分賦予學生以學習的自覺性,促進了教學方法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多媒體教學能夠為聾生提供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文字的表述、圖像的演示、動畫的模擬為聾生創設出適合教學內容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在講授《桂林山水》一課之前,教師先通過視頻展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美麗景色,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祖國山水美景之中,調動起學生為其贊嘆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用來演示教學內容的,提供了直觀形象的視覺、聽覺材料,能夠有效、直接地傳遞信息,有利于聾生對知識的獲取。因此利用多媒體展現不能或不方便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為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的聾啞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直觀材料;再配合教師的多種啟發引導方法,如設置問題進行觀察,觀察完再分析、總結等,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路程與速度一部分知識時,教師通過制作的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反映汽車和步行的運動速度,讓聾啞學生直觀地看到兩者的運行軌跡,教師再緊密結合題目內容設置問題,并讓學生實際操作課件仔細進行觀察對比。
多媒體教學課件中不同媒體信息點的鏈接,構成了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知識的方便,有利于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例如,在學習《蛇與莊家》一課時,教師采用了以下教學步驟:
(1)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蛇與莊家之間什么聯系?貓和苜蓿之間什么聯系?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課文第一、二段反映蛇與莊家、貓和苜蓿關系的事實內容,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作解答的假設。
(3)學生分組探討,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分析、綜合、歸納等高級思維技能圍繞假設進行論證(展示制作的反映其間關系的箭頭圖課件)。
(4)幫助學生提取蛇能保護莊稼、貓有利于苜蓿生長的關系,說明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的一般原理。
借助多媒體技術,聾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和其他同學進行一對一的通訊,如雙向實時交流、收發電子郵件、進入BBS、聊天室等;還可以查詢和訪問網上的多種信息源,如老師的課程計劃、授課內容、布置的作業等;更可以獲取各地靜態與動態的教學資料與數據。這種自主學習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是真正意義上個別化教學的具體體現。
[1]萊蕪市教學研究室.素質教育文件匯編.
[2]朱慕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心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程益基.“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