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言利
(甘肅省皋蘭縣第一中學)
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學語文就是為了做會幾道題,考高分。于是,剛入校門的時候,家長和教師就把各種各樣的試題擺到學生的面前。于是,這些本應該在美麗童話故事書中成長的學生,被埋沒到作業堆中,每天面臨的是一道道試題,教師分析的是做題的套路,至于看各種文章則是少之又少。學生就在一堆不知所云的作業本中度過小學時代。所以,許多學生在初三總復習的時候面對名著一臉迷茫,絲毫沒有閱讀的興趣。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能影響“如何生活”。那么,如何讓學生樹立崇高的語文理想呢?
1.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走出語文課本,在豐富的閱讀中體驗語文世界的樂趣。課外閱讀是保證語言材料大量輸入的高效實踐活動,作為中學生,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閱讀渠道可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籍擴大到看電視、上網。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在學生的閱讀積累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以課本為主線,幫助學生建立語文知識網絡。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選的美文,語文教師當然不應放過這樣的機會。筆者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閱讀的實用性,感受到閱讀與自己密不可分,能夠用之處理事物,不至于有空中樓閣、霧里看花的感受。教師在處理課文的時候,應盡量找出與現實相連之處,讓學生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從而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
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中要培養的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如果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寫作之路就會越走越寬。筆者設計如下步驟: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筆者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學生要善于去觀察,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是語言材料的源泉。要積累語言素材,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學會用心聆聽天籟之音、人間之語,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引導學生有正確的情感體驗。作文不是照相機,而是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積極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寫作的前提。
(1)閱讀名人著作,理解可貴品質;(2)積累名人名言,提高精神素養;(3)推薦精品文章,把握時代的脈搏,領會當代精神;(4)精心選題演講,碰撞學生心靈。
1.規律性的寫作。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周寫2篇結構完整的作文。在一天的生活當中,只要是自己得到某種認識,引起某種思考或某種啟發的東西,就是有感受的東西,把它真實地、及時地記下來。所感所想必須以事實為基礎,一定要有感而發,這樣寫起來才得心應手。
2.捕捉式的寫作。文章是有感而發,所以筆者引導學生要善于捕捉生活當中的特殊鏡頭,如情緒激動時、極度悲傷時、極度興奮時、有特殊感受時,從而即興寫作。
綜合上述,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開闊視野的舞臺,使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大膽地、完美地去展示自己。這樣,他們就有了很強的原動力,這種力量會支持他們把人生之路走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