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桂斌
(遼寧省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由于學業不理想經常受到不公平對待。這些負面因素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了嚴重的陰影,進而導致他們心理出現偏差,尤其在情緒和情感方面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另外,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讓他們背負這樣沉重的心理負擔,很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甚至走上暴力犯罪道路。作為一名職業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
當昔日的同學挺胸昂頭走進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在向他們招手,不少的中職生踏進校門的那一天就感到從此低人一等了。加之社會上人們歧視的目光、家長的喋喋不休地嘮叨,以及未來就業的不確定性,因而職校生對未來感到的是一片迷茫。他們內心消沉,情緒低落,常常有身心疲憊,活得很累的感覺。特別是一些家庭經濟困難,或者家庭父母關系不融洽的孩子,更是自我封閉、孤獨,不愿與別人交流內心的情感。長期的不良情緒不能宣泄,極容易產生抑郁、悲觀等消極情感體驗。
十七八歲的職校生,正處于青春期,情感發展處于不穩定階段,比起少年期更加顯著。情緒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者是消沉、悲觀。處于這一階段的職校生,容易被激惹,一些生活小事都能引起他們的爭斗。特別是一些男生,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發,出現偏激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案子:兩個職校生為了一盆洗臉水,先是發生爭吵、后是拳腳相加,最后受傷住院,變成一件司法案件。
面對當今嚴重的文憑歧視和社會歧視,以及就業市場的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職校生內心的壓力越來越大。本來他們就沒有做好應對逆境的心理準備,不清楚如何把握未來的人生之路。加之過去失敗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使本來就非常脆弱的心靈更加敏感。所以一部分職校生稍微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灰心喪氣,甚至產生厭世心理。行為上表現為出走、打架、斗毆、自殘、輕生等現象。
我們常常會發現,職校生在班集體及社會活動中,往往獨往獨來,不愿與人為伍。表現為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事態度冷淡,漠不關心,有時近乎“冷酷無情”,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給人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就其實質而言,職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嚴重挫折之后的一種習慣性的退縮反應。有人說職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凍土層”很厚,因為在初中階段老師關愛的“陽光”照耀到他們的時間不僅短而且熱量少。
中職生情感心理的偏差,不僅影響他們學習文化知識,而且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他們走向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作為有責任感的職教德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幫助。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吸引力的情境,對青少年的智力的發展、道德的升華、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都有重要幫助。和諧快樂的情境,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作為一個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創設一個快樂的課堂,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悅、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和諧的師生關系應以民主、平等、寬容為基礎,集中表現為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寬容學生、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一種愜意的正向心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由敬重教師而產生想要學和要學好的需要。其次,和諧的教學情境還體現在教和學關系的和諧上,教和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實踐,使他們從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真正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師生共同體驗教與學的樂趣。
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表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焦慮、緊張、煩躁心理,有時為一點小事,與同學大動干戈。這時教師如果僅僅是講一些大道理,或是采取一些簡單的處罰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教育者還要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宣泄,自我疏導。比如:找自己比較信賴的好朋友傾訴內心的苦惱和郁悶,對自己憎恨的對象進行虛擬攻擊。對于那些焦慮心理比較嚴重的同學,可以引導他們暫時放下手中的書本走出教室,去逛逛街、聽聽音樂、看看電影、打打球、跑跑步,參加一些戶外活動等。當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新環境的時候,原本繃緊的心弦就會松弛下來,內心也就會慢慢平衡。
教育是情感喚起情感的事業,需要教師付出無私的愛。教師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引領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必須是從心底里流出的真情;關愛,必須走進學生心靈,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學會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關愛,必須學會挖掘、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關愛,必須滿懷寬容和期待,學會賞識和贊美。教師的胸懷越寬廣,就越有人格魅力,就越能贏得學生的信賴。要平等地對待和熱愛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不體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還要注重培養和鍛煉“共情”能力,要學會與學生交往,溝通感情;要學會角色轉化,換位思考;要學會善解人意,真誠相待。這樣才會令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和可敬。
德育課的教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道德、法律、禮儀、心理健康、職業規劃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因此,把多媒體引入課堂,是幫助學生體驗復雜社會生活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多媒體教學以文本、聲音、圖像、動漫等綜合處理顯示出其強大交流特點,為課堂教學創設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畫卷,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時空領域和思維空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電教設備在課堂上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境,這些賞心悅目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在美妙而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將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正性情緒和情感,逐漸養成愉快、樂觀、向上的心態。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利用各種契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通過無微不至的滲透、熏陶、感染,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其美好情懷,發展其健康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
[2]秦春華.情感目標:從虛浮走向真實[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