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良
(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專業的劃分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傳統的以手工技術為主的設計隨著科技的進步其數字信息化烙痕越來更加明顯。可是信息化不但沒有解決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矛盾,反而讓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專業教育教學更加混亂和復雜化,這里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10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再一次強調了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2010年12月全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會議的召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規劃。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專業要根據自身特點,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創美術專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已經覆蓋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因此很多中等職業學校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課程,無論是傳統的工美、裝潢設計還是如今的廣告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設計、建筑設計、游戲設計、網頁設計等,可謂名目繁多。各地中等職業學校一定要做好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建設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和專業結構,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和區域產業結構情況設置各個學校的重點專業。
美術類專業設置情況必需充分考慮社會分工程度和勞動組織形式自身的特點。雖然社會對美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總量再不斷的攀升,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日益精細,對人才的專業化程度要求更加苛刻,人數分布比較分散,這給職業學校安排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同時,社會行業在招聘時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往往成為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門檻,因為藝術類畢業生崗位適應期較長,人才的流動性大,工資待遇差別懸殊,致使很多用人單位寧可花高薪聘請經驗豐富的員工也不愿在培養新人上耽誤時間。加之近幾年高校擴招,培養了大批美術設計畢業生,對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畢業生就業的沖擊巨大,現在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主流是大專以上學歷,相比五年前對美術設計類人才要求的中專以上學歷來說,中等職業學校要想建設好的美術設計類專業無疑更難。因此,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準確定位好培養目標才能在這場教育教學改革中走好第一步。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力和關鍵,師資隊伍水平決定學校專業建設的水平。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入到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新階段。實現職業教育科學發展,進一步保證規模、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提高質量。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專業教師隊伍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加快解決生師比過高、“雙師型”教師和兼職教師比例偏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必須要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擺在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規劃,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開創職業教育教師工作的新局面。
傳統的教學理念制約了美術類教育教學的變革。目前很多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類骨干教師大部分都經過嚴格的造型能力的熏陶,他們對傳統的美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情有獨鐘,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作用,忽略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術工具的運用持懷疑或排斥態度,這嚴重制約了中等職業學校美術類專業的革新。在當前形勢下,作為美術類專業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觀念,只有不斷了解最先進的專業發展狀況,才不會成為傳統的“衛道士”,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審視美術類專業的各項教育教學改革。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加強教師隊伍培養的整體規劃,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企業實踐經驗。要根據區域經濟特點,既要讓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得到傳承,也要加快新興藝術設計人才的引進。要拓寬教師培訓途徑和引進渠道,推進教師編制管理制度改革,要積極探索實名編與非實名編相結合、設立附加編等編制配備和管理方法,加強對專兼職教師配備的統籌,不斷優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配置。要研究制定相關的人事政策,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從教的制度,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師供給機制。
課程和教材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課程設置和內容的變化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素質形成和能力獲得,而教材則是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直接載體,決定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的實現。中等職業學校美術設計類專業的教材編寫要緊緊圍繞“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以國家職業標準為尺度”的原則,大力推進骨干專業的精品課程及教材開發,大力推進以校企結合為代表的任務驅動型課程和教材的研究。校本教材建設是學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美術類設計專業的課程和教材建設必須緊跟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積極開發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和教材體系,結合專業自身特點,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課程和教材體系,無論是基礎類課程,還是專業核心課程都應統籌規劃實施。同時課程和教材是校校間、校企間、師生間共享和交流的有形物質,影響著社會整體的教育培訓效果。因此,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創新至關重要。
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處于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是學校開拓辦學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謀求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保證條件。
教師的專業化朝更高的標準發展已成為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對教師隊伍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命題。其中最核心的內容便是用教育科研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不僅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并能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進行合理的對接,這些也正是專業化教師應該具備的特征。廣大教師通過極參加教育科研和教學實驗,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由操作型的教師變成了專家型的教師,由經驗型的教師變成了研究型的教師。教師在教育科研項目的選取實施過程中體驗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在教育科研中尋找豐富多變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養成探索的思想態勢和創新的思想境界。在教育科研課題活動的展開中、在經驗反思的基礎上體會素質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形成真正培養“人”的教育觀念,從而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使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
[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0-12-5.
[2]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N].中國教育報,2010-12-29.
[3]謝海濤.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與現代化,2010,(1).
[4]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理論與探索[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