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俊
(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
德國教育哲學家博爾洛夫認為,希望不是外在所能賜予的,需要人進行學習才能得到。希望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穩定心理為目的,鼓勵學生朝著目標積極奮斗,從而實現德智體等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希望教育以希望為動力,能夠促進學生主體性和自由性的發展,在希望的驅動下學生能在朝著目標努力奮斗,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完滿的自我,所以希望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
希望教育的理論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秉乘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先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個性品質能夠獲得成功,進而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并設法不斷激勵學生,從而實現帶動學生主動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主體教育理論
其基本觀點是:盡量多的給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機會,啟發和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實現主體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學生獲得了主動的發展,才能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未來社會的主人。它符合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經受住了教育試驗的檢驗。希望教育充分體現了主體教育理論的內容,事實上希望教育過程就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的過程。
(2)“希望指引,目標導向”的人性觀
人的行為是在希望、目標的引導下來進行的,人總是在追求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這就是希望心理。希望教育把希望心理當作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一種內在品質,是人獲得進取性品質的一個重要動因,能不斷推動人的向前發展。任何人都離不開希望,人是為希望存在的。目標性、價值性、多向性、階段性、激勵性等是希望心理的特性,個人的希望要和社會、國家的要求相一致,才能達到希望教育中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高度統一。
雖然問題學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他們的學業、道德、個性發展或其他方面顯得有點落后。出現問題學生的主要原因有:
中職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造成了他們渴望自由獨立的內在需求,希望在別人眼里讓自己感覺更“成熟”,希望受到和成年人一樣受到平等的尊重,希望建立自己的交往群體。但是,他們獨立發展能力不夠,對家庭和學校有極強的依賴性,缺乏社會經驗和自我約束力,在外界誘惑面前容易喪失判斷力和控制力,情緒上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不愿主動和父母交流,內心活動復雜卻不易控制。
在當今競爭的社會中,父母普遍對孩子要求過高,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導致學生負擔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又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有些父母忽視孩子的教育,放縱孩子的不良習慣,只管孩子的吃穿,不顧孩子的思想,助長了“問題學生”身上問題的形成和發展。在單親、貧困等特殊家庭中,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極大傷害,心理問題較重。
社會的飛速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生事物,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誘惑,處在成長階段的中職生在接觸社會時,如果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容易受到腐蝕。
同時激勵的就業競爭,讓他們對未來的發展無所適從,容易產生消極抵觸心理,當他們想要逃避現實的時候,網絡游戲成為了他們精神生活的最大寄托,當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消耗在空虛的虛擬世界里時,他們空虛心靈會變得更加脆弱而無法面對現實生活,更無法安心學習。
(1)回溯過去:重塑自我形象
希望是對未來的一種期待,但是出發點是現在,想要展望未來,先要回首過去。在希望教育的思想中,未來和過去并不矛盾,只有正確地面對過去,才能開拓未來。回溯過去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有賴于形成完整的自我認識,包括生命歷程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回溯是用希望和發展的眼光審視過去,能夠使得學生看到自我主體性的發展,從而減少過去問題的負面影響,在分析和總結中找出引起問題的原因,以便在未來中進行調整。
(2)超越現在:正確認識自我
希望是對現在的一種更高的追求,是一種超越現在、超越自我的心理追求。超越的實現需要有自由的空間。當“問題學生”通過樹立完整的自我形象來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時,就需要有相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超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進行自我修復,逐漸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識。
(3)持續奮斗:形成對自我形象的發展認識
希望不能是空想,希望的實現需要不懈努力,才能把想象中的東西轉化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有用堅忍不拔的意志去克服掉內在的和外在的阻力,才能沖破現有的束縛,讓理想成為現實,打破了現有的自我,使自我的主體性得到了發展。
(1)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尊重能夠使“問題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地位,當他們脆弱的內心得到別人的良好評價時,他們會重新認識自我。所有教育者要盡量從正面去認識“問題學生”,中職學校的老師不僅僅要關心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在發展,了解中職學生的精神信仰,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理性思維,通過尊重和以為相互信賴為基礎的平等交往,增強中職問題學生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為他們完善自我提供良好的環境。
(2)提供充分的發揮自由性的空間
“問題學生”身上有許多潛能尚未開發,由于心理的原因,他們不善于自由地發揮,中職院校有義務為這樣的學生提供發展自我的條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激發潛能。對于“問題學生”要堅持“小臺階”的發展原則,把他們心中的目標細化為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的具體目標,這樣他們就有了更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從而逐漸樹立起明確的人生目標。
(3)培養穩定持久的道德性
“問題學生”由于在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現上與其他學生存在差異,他們的道德性容易被忽視掉。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品質中的閃光點,并及時通過表揚的形式讓“問題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道德上的優點,從而實現以道德引領代替道德控制,讓學生在道德發展中克服掉自身存在的問題。
希望教育是一種激勵教育,而中職院校中的“問題學生”在內心迫切需要得到激勵,以希望教育為理論依據,采取恰當的策略,必然能夠成功地實現“問題學生”的全面發展。
[1]李彥國.如何處理“問題學生”[J].新課程學習,2010.
[2]高軍.“希望教育”促進“問題學生”轉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
[3]黃萬胄.希望教育探索[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