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腰椎小關節綜合征是引起腰腿痛原因之一,合理治療意義非常重要。傳統X線平片對顯示腰椎小關節的解剖結構有一定限度,CT掃描可清晰顯示椎小關節的解剖結構及病理變化,現通過85例腰椎小關節綜合征X線片及CT表現作一對照研究,以提高其認識。
1.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中,男56例,女29例,年齡39~76歲,平均61歲。病程15 d至數年不等。臨床癥狀主要為腰腿痛,體征多為腰部活動受限,直腿抬高實驗陽性,牽涉下肢者43例,跛行15例。
1.2 掃描設備 為 SIEMENS全身 CT機,常規 L3/4、L4/5及L5/S1椎間盤及相鄰椎體上下緣行CT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5 mm,部分病例加掃L2/3椎間盤,在椎間盤平行掃描基礎上加間頭、足側掃描,X線攝片為GE公司DR攝片。
本組85例患者中均有小關節損傷的陽性征象。合并椎間盤脫出有25例,膨出16例,椎管狹窄17例。
2.1 X線平片表現 大多數患者(51例,60%)可見小關節面增生硬化,形成骨贅,關節間隙狹窄。小關節脫位、半脫位并側彎,61例并發腰椎退行性改變(經椎體形成骨刺和椎體間隙狹窄為主),7例可見椎間孔變形。
2.2 CT表現 ①小關節面增生硬化,共63例,56例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這兩種表現與關節軟骨的變化有關。63例關節面增生硬化者重度9例;其余多為中、輕度。關節面呈現牙質樣改變,部分關節面失去平滑性而凹凸不平,導致對合不良,關節突增生肥大繼續發展,周邊部形成骨贅,上關節突邊緣肥大后可致關節突相互包繞。正常關節間隙多在2~4mm之間,且雙側對稱,關節間變窄<2 mm,間隙均勻變窄,20例可不均勻變窄。②37例出現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表現為關節面對合錯位,關節間隙增寬>4mm,同節段兩側關節間隙可同時增寬,也可一側關節增寬而另一側狹窄,這種小關節不對稱性增寬多由腰椎旋轉不穩所致。③本組病例可見有28例椎間盤病變征象,其中椎間盤脫出25例,16例椎間盤膨出。6例椎間盤脫出者可見椎間盤“真空”征。④17例黃韌帶肥厚全部引起椎管狹窄。
腰椎小關節綜合征的臨床病理基礎:隨著機體生理性老化及/(或)腰椎連續性勞損,可導致椎小關節退行性改變。椎小關節軟骨變得不光滑、變脆、變薄,滑膜可出現無菌性炎癥滲出改變,關節面軟骨如蟲蝕狀缺損。這種小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后由于修補作用產生的骨贅就形成小關節增生肥大,關節面糜爛硬化,關節間隙變窄,小關節的增生肥大以上關節突為著。由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及繼發性增生,可使關節前方附著的黃韌帶發生肥厚、鈣化[1]。由于關節囊滑膜炎、關節及其周圍韌帶松弛、關節軟骨受侵蝕及硬化、骨質增生肥大及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或寬窄不等,致使脊椎不穩形成假性滑脫[2]。由于椎體失穩可導致腰椎小關節所承受的應力增大,在一定的載負荷作用下面積越小,應力越大,由此產生的小關節退行性改變也越嚴重[3]。
腰椎小關節綜合征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和椎間盤脫出及椎管狹窄引起的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應注意鑒別。在腰部屈伸旋轉過程中,下腰部活動幅度最大,因而L4/5、L5/S1小關節損傷和椎間盤脫出的發生率相對多見。腰椎小關節是一滑囊關節,對于維護腰椎活動時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X線檢查的優缺點:常規X線檢查發現小關節細微病變有一定局限性,便通過多體位攝影(特別采用站立過伸過屈側位片),對小關節損傷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對于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X線檢查發現腰椎退行性變時,如癥狀與退行性變不平行時,應考慮小關節損傷的可能,應加掃CT,CT相對與常規X線檢查無疑有許多優點。
CT檢查的特點:CT分辨率高,無結構重疊,觀察效果好,CT觀察關節間隙清晰,便于測量,向頭側、足側傾斜能最大限度顯示小關節間隙。對判定小關節間隙狹窄、有無脫位和半脫位有獨到之處、能夠發現X線片不能發現的征象。與常規X線片相比,X線不能發現軟骨下骨囊變,而CT卻能發現。
X線與CT對比研究腰椎小關節綜合征對臨床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如椎間盤脫出癥、腰椎小關節綜合征、椎體真性滑脫、強直性脊柱炎等。常規X線檢查不能很好地顯示椎小關節、椎間盤的解剖結構及其病變,在平片上很容易把腰椎小關節綜合征忽視。CT不僅可清晰地顯示椎小關節的解剖結構及病理變化,而且還能顯示病變的小關節周圍軟組織和伴發的側隱窩狹窄、椎間盤退變、退行性脊椎滑脫及骨性椎管狹窄等小關節綜合征。因此,X線平片結合CT對比研究使腰椎小關節綜合征的診斷更客觀準確,可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重要價值信息。
[1] 王云釗,曹來賓.骨放射學診斷.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11.
[2] 殷好治,梁福民,王希林,等.腰椎退變的CT表現.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2,10(4):254-258.
[3] 陳其昕,陳維善,徐少文,等.下腰椎疾患的腰椎小關節角變化規律及其臨床意義.中華骨科雜志,2000,20(1):55-57.